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一工作机制、两案例入选青岛市法院创优跃升十佳工作机制和2024年典型案例

地方法治 |  2025-02-07 12:43:08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近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2024年度青岛法院创优跃升十佳工作机制及青岛法院2024年刑事民事执行典型案例。其中,黄岛区人民法院一项工作机制、两篇案例入选。

道路交通案件“保调立审执”

五位一体办理工作机制

黄岛区人民法院打破诉讼案件“立、审、执”业务端口壁垒,联动法院与交警部门相关职能,创新建立“保、调、立、审、执”五位一体办理工作机制,形成及时保、迅速立、多元调、权威审、有力执的一体化办案新模式,推动道路交通案件诉前保全、鉴定、调解、立案、速裁、精审、执行等一体化流程再造。2024年,珠海法庭成功调解交通事故诉前调案件975件,共受理交通事故案件3307件,办结3306件,其中诉前财产保全案件171件,人均结案826.5件,平均办案天数28.49天,执行到位率、到位金额实现大幅增长,基本实现了让人民群众只进一个门,只跑一趟腿就能解决道交纠纷,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

探索适用“预重整”模式 助力企业涅槃重生

——青岛某机械公司破产重整案

案情简介

青岛某机械公司成立于1999年,主营设备制造、机械加工,2013年入选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该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危机,资产被多轮查封,200多名职工生活困难。2023年8月,某机械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黄岛区人民法院通过实地勘验,发现厂区状况良好,生产线具备技改条件,但由于债权人众多、矛盾错综复杂,直接进入破产重整风险较大。法院探索适用“预重整+重整”模式,通过庭外重组自主协商与法庭指导相结合,引导该公司在债权审核、方案制定、决议程序等方面规范操作,经过3个月的努力,预重整方案顺利通过,引入2.06亿余元资金用于偿还公司债务,转入正式重整程序。同时,针对238名职工的欠薪问题,法院与公安、人社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协调意向投资人先行交纳4500万元作为职工债权清偿保证金,妥善解决了职工薪资问题。2024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重整计划草案;5月7日,批准重整计划,企业重获新生。

典型意义

本案系破产重整的典型案例,青岛法院探索适用“预重整+重整”模式,通过司法强制效力和市场救治功能的有机结合,高效盘活了土地,同时完成了生产线的焕新升级,预计后续企业可实现年收入过亿元、上缴利税一千余万元,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在法治的护航下重获生机。

多方兼顾善意文明执行  温情守护“蓝色粮仓”

——杨某某占有物返还纠纷一案

案情简介

2022年,因杨某私自占用黄岛区某镇政府所有的养殖场进行水产养殖,该镇政府将其诉至黄岛区人民法院,要求杨某清理后予以返还。后因杨某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镇政府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养殖场所在片区涉及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项目建设,这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该项目是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对建设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意义重大。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黄岛区人民法院经查勘,现场共有18个海鲜育苗大棚、涉及陆域及海域面积8000余平米,且现有大量养殖鱼类正值快速成长期。黄岛区人民法院多次实地勘察并召集当事人协商,尽量平衡双方的合法权益,节约时间成本,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最终,在法院的协调下,杨某在养殖鱼上市后依约腾迁交付,案件执行完毕。

典型意义

经略海洋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承担的四大国家战略之一,海洋牧场对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岛法院秉持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既兼顾了养殖户的利益,又实现了18个海鲜大棚的顺利腾出,以“共赢理念”守护“蓝色粮仓”,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王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