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服务“国之大者” 扛牢东营担当

论见黄河口 |  2025-01-16 15:34:54 原创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大河奔流,潮涌东营。在时代的进行曲中,东营这座年轻的新兴城市,见证着黄河入海的澎湃步伐,铺展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服务保障国之大者展现新作为。” 东营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东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明确2025年要以更大力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样板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努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干出新绩、闯出新路。

绘就大河生态新画卷

深冬时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处鸟鸣啾啾,每年数百万只鸟儿组成无数“飞行编队”在这里穿梭,与碧水蓝天、随风舞动的芦花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0多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海水倒灌,土地上泛着白花花的盐碱。”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高级工程师朱书玉说。

近年来,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目前,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连通水系115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监测维护互花米草治理区13.1万亩,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

同时,东营市系统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无废城市”建设,“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空气优良率等指标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0%。

2024年,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2024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在东营成功举办。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口段主体完工,黄河水资源超载治理任务全面完成。PM2.5  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控河流、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黄河东营段、黄河入海口湾区获评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2025年,东营市将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建立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实施陆海统筹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和原生植物保育,维护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修复盐地碱蓬4万亩,提高生物多样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深入推进沿黄生态长廊建设,新造和修复提升林地4000亩以上。

盐碱滩奔向“米粮川”

511.88公斤!去年夏收,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生产村传来喜讯:平均盐碱度3.3‰的盐碱地里,耐盐碱品种“济麦60”示范田亩产突破千斤,打破中度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

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作为我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近年来,东营市立足国家战略和使命任务,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改革创新,在积极探索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茫茫黄河口,一粒粒耐盐碱良种破土而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

省黄三角农高区是东营盐碱地治理的科研核心区域,总部位于此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搭建起面向全国的“1+3+16+N”协同创新体系,已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58家高校院所、108个专家人才团队,新设3个院士工作站,共建各类科研平台54个,其中国家级平台6个,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6项,突破转化关键核心技术23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东营市着力突破盐碱地种业创新,已审定、登记耐盐碱作物新品种20个,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24个新品系进入国家、省区域试验,各类新品种、新技术面向全国示范推广1977万亩。

同时,东营市着力突破利用模式创新,抓好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33个试点片区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开发耕地后备资源2万亩左右,提质改造盐碱耕地4万亩以上。

2025年,东营市将高质量完成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任务,到年底新增耕地3.5万亩、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4.6万亩。建成盐碱地国创中心总部基地,实施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等科研项目,力争耐盐碱大豆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新培育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30个以上,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全国推广面积突破3000万亩。

能源之城向新向绿

能源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油气储量,是根基,也是“粮仓”。

东营市把支持油田、服务油田作为应尽之责,全力支持服务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加强油田勘探开发建设项目规划、用地、行政审批服务等要素保障,将城市规划区内油田勘探开发规划布局的井工厂采矿用地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支持油田拓展勘探开发空间。妥善调处矛盾,有力保障史南胜北地震勘探采集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2359.2万吨,渤海油田东营上岸原油突破1000万吨。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纵深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前不久,2024年全国实施单体规模最大的中深层地热集中开发利用项目正式投运,集中投运后,可以解决390万平方米的地热集中供暖。

2024年,全国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并网发电,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东营津辉项目建成投运,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801万千瓦、是火电装机的1.5倍,新型储能规模达到115万千瓦、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地热开发步伐加快,牛庄无烟小镇、胜利油田辛109地热多元利用等项目建成投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全面完成,全市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增长154%。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5年,东营将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渤中海上风电G场址、辉阳四期渔光互补等项目建成并网,开工建设渤中海上风电E场址、鲁北基地D8场址等项目,实施渤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220万千瓦。同时,实施东泰河口共享储能、大唐广饶储能等项目,力争年底新型储能规模达到160万千瓦。稳妥推进供暖燃煤锅炉清洁替代,实施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供暖等重点项目,新增地热供暖面积1000万平方米。全力推动宁德时代零碳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加快培育零碳制造和绿电制造产业。(大众新闻记者 李明)

责任编辑:李广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