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在东营,让困境中的“他们”感受到司法力度和检察温度

大众新闻    2025-01-16 09:09:37

司法救助工作是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优势,立足检察办案,对因案致困的刑事被害人、被侵权人及家庭进行救助帮扶的重要检察业务。近年来,东营市检察机关坚持“全面救助、及时救助、多元救助”原则,加强内外协作,完善配套措施,强化资金保障,做实做优多元救助措施,有效帮助被救助家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身处困境中的“他们”更好地感受到司法力度和检察温度。

加强内外协作,增强救助合力

全市检察机关坚持内外联动,内部开通司法救助“直通车”,将救助贯穿司法办案全过程,办案部门主动摸排刑事受害人、被侵权人情况,初步梳理核实并及时移送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同时,不断健全上下联合救助工作机制,对19件家庭困难、需救助人数多、一级救助难以满足需求的案件,纳入联合救助范围予以救助,进一步增强了司法救助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外部加强与妇联、教育等部门协作配合,建立线索互移机制,及时共享救助信息,扩大司法救助线索来源渠道,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能够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真正做到“应救尽救”。东营区检察院办理的当地妇联移送的因家庭暴力离婚的李某某司法救助案,以“救急”“救困”“救心”为原则,从快申请审批发放司法救助金1万元,就近安排公益性岗位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心桥工作室”多次对其心理疏导和定期回访,帮助当事人走出家暴阴霾,该案获评全省典型案例。

2024年以来,市县两级院业务部门共移送救助线索73条,72件符合救助条件予以救助;共接收妇联移送困难妇女救助线索11件,在内外协作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的转变。

突出救助重点,做实精准帮扶

国家司法救助作为一项暖心工程,是检察机关落实“检护民生”的有效载体。为加大对妇女儿童、残疾人、退役军人军属、农村贫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全市检察机关在审批期限、救助额度、心理疏导等方面都给予了照顾,通过建立档案、结对帮教、个案跟踪、定期回访等方式,精准帮扶其解决实际困难。

垦利区检察院与垦利区慈善总会、区工商联成立了全市首家“黄河口检爱”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国家司法救助对于当事人的救急救困作用,扩大救助渠道、加大对于重点弱势人群的保护。据了解,首批接受爱心企业和个人捐赠的慈善基金25万元,已全部用于救助困难妇女儿童、残疾人群体。

临近春节,曾经的被救助对象,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带着关心和牵挂,市人民检察院控申部门的干警对小静、小雨两姐妹进行了回访,通过贴心交谈,看得出两姐妹已逐渐回归正常生活,检察官们倍感欣慰。

小静和小雨曾因母亲被杀害失去经济来源,面临失学困境。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中了解到该情况后,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直通车”,快速调查核实、初核审批,及时将2万元救助金发放到位,并联合相关部门对申请人开展综合救助。随后通过对被救助对象的跟踪回访,确保救助持续效果,以司法温情温暖被救助人的人生“寒冬”。

构建“1+N”模式,做优多元救助

东营市人民检察院通过与相关部门共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协调有关单位,借助专业力量,分类施策,努力把救助的检察机关“独角戏”变成多方参与的“大合唱”。

市人民检察院在对一起严重烧伤被害人实施经济救助后,建立救助+心理疏导模式,预约驻检值班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其跟踪进行心理疏导,使遭遇巨大不幸的被害人重燃生活希望。垦利区检察院在对老年妇女梁某救助后,根据其实际困难情况,积极协调镇医院,为其办理慢性病医疗保险,建档立卡,打折买药,享受专业医生定期上门诊疗服务;协调当地民政部门把其列入政府援助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广饶县检察院对残疾妇女开展司法救助后,协同县妇联开展多元化救助帮扶工作,协调民政部门开辟低保对象年度复审“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并为其补办低保证;协调教育部门将被救助人女儿纳入“爱心爸妈结对救助”范围,一年两次发放助学金2500元,给予社会关爱。

诸多效果良好的救助案例验证了多元救助衔接机制的实效,各相关部门分别从社保、就业、就学等多方面有效解决被救助人家庭的长远之困,实现对被救助群众家庭的多元立体救助。2024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30件,发放救助金136万元,有力传递了司法温度,用检察担当践行了“国之大爱”。(大众新闻记者 李广寅 通讯员 张春艳 孙楠)

责任编辑:李广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