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乡愁 品年味|笔绘春联接万福!用墨香唤醒年味的年少记忆萦绕心头

点睛·16市 |  2025-01-15 22:08:53 原创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有人说,岁月有痕,年味越来越淡,但在农村过大年,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写春联、贴春联。所以,一到春节,春联的年味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春风浩荡辞旧岁,朝霞绚丽迎新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大红纸写上寓意深刻的黑字,贴在大门上,再配上一个大大的红福字,五颜六色的过门钱,随风摇曳呼呼作响,家家户户梳妆打扮一新,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春节。

春联,雅称“楹联”,俗称“门对”“对子”。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人们用以辟邪,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字。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在桃木板写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故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便在除夕时传下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到了春节,朱元璋抽空上街,沿路观看各家各户的春联。遇到有人家没挂对联,这位皇帝还亲自挥毫泼墨给写了一副。明代,家家贴春联得到极大地普及和推广。

贴春联的风俗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广大农村最传统的一直就是手写春联。在我少年时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潍坊的农村活跃着一些写春联的人,大多是学校老师,上高中、大学的学生。上世纪90年代末,彼时上大学的我,一放寒假到家,便帮着街坊邻居写春联。

农村的大门是一家住户的门脸,大门、左右门框各写一幅对联,上门框上面还要写一个大大的福字。 写春联一般选择在下午有暖阳的地方,在堂屋里摆上一张小方桌子,按照门框宽度,折叠一下红纸,最好有个人帮忙,用一条长的细线放在红纸折痕间,一人拽着线一端,我右手拽着线另一端,左手捋平纸,右手一使劲,细线把红纸裁开了。

把红纸叠成五字或七字格,提起沾满墨的毛笔,此时大脑飞速运转想写个什么词句,然后一挥而就。写好的春联放在阳光下晾晒,等到等二天早上收拾起来备用。

家里的春联写好了,就有街坊邻居前来,央求帮忙写春联。吃完晚饭后,就带上大小毛笔去这家写春联,到邻居家串门写春联成了一种乐趣,有时候写到晚上10点多。那时候贴春联不像现在用透明胶带粘,一般早上10点左右开始在煤炉子上用水和面煮一小盆浆糊,先贴大门口的春联。

用扫帚扫一扫大门、门框上的灰尘和旧春联,把浆糊刷大门上,闭上大门,先把大门上宽联贴上,父母在远处看着对联贴的是不是正,然后用笤帚扫一下,将其铺平。

贴了大门上的春联,再贴左右门框、上门框的春联,上门框上面还要贴一个大大福字。大门正对邻家的后墙上贴一个“出门见喜”的竖联,寓意早上出门遇到好兆头,一年好运连连。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农村最传统的手写春联很少见了。这些年来,村里写一手好毛笔字的老先生逐渐离世了,能写春联的人也少了。如今回到农村过年,大集上卖的多是印刷体的春联,印刷春联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往往提前从市场上买来印刷好的春联贴上。虽然春联的样式越来越丰富,甚至出现了植绒春联、绒布春联、LED电子发光春联,这种印刷体的春联看上去非常鲜亮喜庆,但因为不是手写,制作中少了裁纸的步骤,没了挥毫泼墨的环节,让过年少了一些仪式感。

再者,现在一进腊月,各级文联便组织书法家下乡赶大集,为农民写春联送祝福,一幅幅遒劲有力的书法,一副副书香墨韵的对联,承载吉祥如意,饱含喜庆色彩,寄托美好愿景,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虽然以前手写春联那种情形不多见了,然而,墨香迎春,用笔墨唤醒年味,永远萦绕在我心头。

(大众新闻通讯员 殷玉国)


“忆乡愁 品年味”征文报道(点击查看

征文来稿须言之有物,立意新颖,角度出新。文字(须配图)、组图、视频不限,文字稿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视频稿控制在2分钟以内。

来稿请投704751337@qq.com

活动策划:申红 王菁华 吴永功 

统筹:李忠运 梁利杰

责任编辑:梁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