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丨远去的警用边三轮摩托车

体娱场 |  2025-01-11 16:14:23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小时候,最喜欢看刑侦片,公安人员身着上白下蓝的制服,骑着警用边三轮摩托车追捕逃犯的画面,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英雄形象。高考让我如愿以偿地穿上警服,开始了与警用边三轮摩托车的不解之缘。

刚工作的时候,单位的边三轮摩托车只有老民警才能驾驶。我资历浅,只能对老民警骑车出警的背影望而兴叹。一年之后,我对业务逐渐上手,也有了驾驶边三轮摩托车外出的机会。有一次,父亲要去中医院,我想顺路骑警用三轮送他,父亲断然拒绝,说满大街的人看着呢,开公家的车不好。我以为父亲嫌车简陋,好多天不愿和他说话。后来,单位有人因公车私用被通报批评,我才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渐渐的,我摸透了边三轮摩托车的脾气:启动时关上风门儿,启动后再打开;离合线松了及时紧好;发动机动力不足可能需要更换火花塞……我掌握了越来越多驾驶技巧,可以熟练驾车出警,为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一个冬天的清晨,辖区村庄的村干部给派出所打电话报案,说昨晚某村干部家的草垛被人点火烧了,所领导安排我们两人开着边三轮摩托车到村里勘察现场。寒风凛冽,我们车速又快,指尖冻得疼痛无比,冷风就像尖锐的针,穿透衣服直扎骨髓,感觉肩膀要被撕下来,耳朵鼻子要被冻掉。我们办案心切,仅半小时就到达了案发现场。

那时,村民习惯用草木烧火做饭,村子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草垛和成堆的玉米秸。一些人居心不良,将草垛化为灰烬,一点痕迹也不留下。因为冬天冷,街上的人少,坏人“伸手放火,缩手不招”,案子很难破。

我们在被烧的草垛周围仔细查看,现场的脚印乱七八糟,很难准确判断是谁留下的。我正在分析放火口的位置,一个村干部把我叫到无人处,拿出来一颗纽扣,说是早晨刚来时见到的。我看着那只尚带线头的纽扣,从干净程度上判断,应该落地时间不长。谁会把纽扣丢在这里?我一边想一边走回现场,慢慢地看出了门道——丢纽扣的地方刚好在着火点外边,会不会是放火人遗留的?放火者为什么会把纽扣留在现场?难道是穿着大衣点火时下蹲拽下来的吗?

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我们挨家挨户走访,来到了最后一家。在这家的炕沿处,我见到一件半身大衣,急忙上前仔细观察,大衣下端的一个纽扣果然不见了,缝纽扣处还留着一截线头,颜色和材质与现场纽扣上的线头很相似。这个发现,像是黑夜里的一线亮光,使案子有了些眉目。这家人有些慌乱,问是怎么回事,我们笑而不答,有条不紊地把这家人分开询问。

在村办公室,大衣的主人越发紧张。我们问他早晨和昨晚的详细活动情况时,他支支吾吾,说话前后矛盾,嫌疑越来越大。他们两口子说话内容不统一,显而易见,是在遮盖事实。我们的信心越来越足,问话越来越尖锐,嫌疑人越来越沮丧,我们决定带他回所里详细讯问。

回派出所的路上,下起了大雪,我们的车轮胎有些打滑,雪花直往眼里钻。我放慢速度,开一会就用力眨下眼,然后继续往前开。回到所里,经过反复对比,留在大衣上的线头和现场纽扣上的细线头高度一致。还没来得及对比脚印,纵火嫌疑人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开始供述:因为对村干部不满,故意放火报复。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这才感觉到冻伤的手和耳朵又痒又痛……

一年后,我们办案经过这个村,村里的人们说,去年破的这个放火案子太好了,今年冬天周围几个村没人再敢点草垛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我听着这些,为自己是一名人民警察而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深深感觉到了肩上责任的光荣与重大……

如今,警用边三轮摩托车已退出历史舞台。看着年轻同事们的面孔,我总会想起它们承载着的那段充满热血的青春岁月。

(张涛)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