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国资委:聚力改革攻坚,稳健推动发展

山东国资 |  2025-02-06 12:54:35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2024年,临沂市国资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国资委的有力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市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紧紧围绕“降本、增效、除险、强信”这一核心目标,立足抓实“城投变产投、国企更健康、改革要到位”三大任务,坚持以“质”为本,奋力向“新”而行,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政治统领,为高质量发展把关定向

提高政治站位,展现国资国企担当。牢牢把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政治原则,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局出发,谋划发展战略、制定工作举措、推进重点任务,不断规范“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切实增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市属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构建融合体系,打造企业红色引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进“党群同心”新实践,凝练形成了“国富资盈”党建品牌和“党旗在班组飘扬”支部工作法,把牢“党建+现代国企”治理体系主线,做实国企党建融入文章。大力实施市属企业“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全力推动“党支部+指挥部+项目部”党建和业务融合工作机制,走出一条国企改革与国企党建同向而行、双向融入、互促双丰的有效路径。

营造良好生态,扛牢管党治党责任。持续深化“清廉国企”建设,突出对关键岗位和资源富集、资金密集领域的监督,针对“靠企吃企”“违规挂靠及假冒国企”“层级过多”“控股不控权、控权不行权、同股不同权”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推进财务共享中心、阳光采购平台、在线监管系统等数字化平台应用,加强纪检监察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的贯通协调机制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着眼布局优化,为提升发展质效谋篇布局

立足主责主业扬优势。组织市属企业加紧推进非主业清理和剥离,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全面梳理,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主业集中,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主业管理和投资管理联动,2024年122个投资项目中主业投资占119个。开展对市属企业主业发展情况的后评价工作,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推动实体投资项目占比持续提升,为市属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转型升级谋发展。立足引领全市产业发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国企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布局力度,大力推进市属国企领办产业园,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孵化器、创新企业集聚区,其中,城投集团沂蒙新质产业园第一批6个入园项目已完成签约,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城发集团电创产业园氮化镓项目一期已封顶,正在推进增资入股工作。

立足国企招商强动能。围绕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新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积极布局”三个关键领域,建立完善招引项目评估审查机制和首谈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共享交换机制,组建国资系统招商工作专班,列明链主骨干企业和重点招引清单,主动开展上门招商、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园区招商,增强服务中心大局能力。2024年1—10月份市属企业共“请进来、走出去”659次,对接企业912家,签约项目42个,总投资162.24亿元。

强化机制建设,在提升企业治理能力上落实落细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分类授权放权,结合企业的功能定位、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在战略规划、主业管理、选人用人、激励机制、重大财务事项等方面“一企一策”赋予企业相应的自主权。修订完善国资监管文件10份,废止34份,将授权放权事项从2023年13项增加到18项,半年、年末对授权、放权事项进行检查评估,形成闭环。

加强企业行权能力建设。优化集团管控,健全完善风险、内控和合规体系,50个市属企业党委和355个企业支部全部建立规范履职制度体系,完成党委前置研究讨论、研究决定、负面研究“三张清单”逐级报备工作。充分发挥董事会在行权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出资人列席市属企业董事会工作制度(试行)》,制定出资人列席计划,更好指导企业董事会规范运行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建设。

加快构建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并举、效率和公平并重,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按业绩贡献决定的薪酬分配机制。深化对管理人员“下”1.5%、员工“出”1%、薪酬“减”1%的比例的刚性落实,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在更深层次落地实施,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提质扩面,企业活力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市场化经营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聚焦重点事项,在加强监管实效上持续发力

提高分类监管针对性。实施市属企业“一企一策”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精准匹配“存量房产去化、管理费用压降、应收账款回收”等考核指标,并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督促企业在降本增效、提升市场占有率、运营效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注重风险防控前瞻性。以经营性企业亏损治理为重点,将亏损企业治理与生产经营同步谋划,按照“一企一策、分类治理”原则,深入分析资产负债结构、成本结构及主营业务情况,从“根”上整治企业亏损的突出问题。同时,从“短期防风险、中期调结构、长期可持续”三个方面指导企业落实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加强“借长还短、借低还高、借新还旧”,促使期限拉长,成本降低,市属企业成本10%及以上债务已完成化解,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对7%及以上的高息债务化解力度。

提升服务监管高效性。由“监管”变为“服务+监管”,发挥市国资委机关人员联系服务企业机制保障作用,推动服务企业关口前移,形成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和优势清单,全面服务所联系企业党的建设、项目建设、风险化解等各类事项,助力企业转型发展、改革攻坚和生产经营提质增效。发挥《国资监管提示函工作规则》《国资监管通报规则》约束作用,针对落实主体责任浮于表面、重点工作推进缓慢、违纪违法案件多发等突出问题下发提示函和通报,指导和督促企业积极采取措施防控风险,完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管控制度,强化内控体系有效执行,确保风险可控在控,稳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作者:陈庆村;为临沂市国资委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姜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