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大运河山东段驶来首艘纯电动运输船

行动派 |  2025-01-04 05:34:08 原创

王浩奇  周学泽  高广超  王健  刘小歆  唐亚迪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编者按

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为山东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当前,为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鼓足干劲、改革创新。

为生动记录山东16市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挖掘经济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振发展预期信心,大众日报·大众新闻特别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大型行进式主题报道,派出16路记者深入企业生产车间、项目建设现场,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记录发展脉动,为你带来高质量发展一线的最新报道。

“嘟——”元旦前一天,济宁白马河上,随着一声汽笛鸣响,一抹“海天蓝”冲破晨雾,开启了内河“零碳”运输的崭新航程。

当日,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驶来首艘内河纯电动力运输船——67.6米纯电动力多用途运输船“6006”,由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交付客户,从白马河驶入京杭大运河,完成首航。

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现场。

“这艘‘海天蓝’能跑多远?”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陈朋邀请记者登上船身“海天蓝”颜色的“6006”,一路寻找答案。

“6006”提速又快又稳,记者在紧邻动力系统的生活区采访,除了船头推动水流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其他杂音。

“这艘电动船使用集装箱式移动电源驱动电机推动船舶航行,实现了‘零碳’航行。”陈朋指着船尾的两个大箱子说道,当前,京杭大运河上行驶的船舶有6000多艘在济宁注册,其中1000多艘是15年以上的老旧柴油船,已经不符合当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内河船舶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登船前,记者跟陈朋走进造船车间,感受到了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的绿色化、智能化:无人运输车来回穿梭,将各式钢材零部件送往焊接产线;人机协作下,造船像造新能源汽车一样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效率翻了一番。“我们今天还交付了5艘LNG清洁能源船舶,此后每月都会交付至少10艘新能源船舶。”陈朋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动力船舶,LNG船的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别降低90%和20%以上,每百公里还可节省300元燃料费。电动船的燃料费则更低,不到LNG船的一半。

船舶驶入京杭大运河不久,记者就远远望见繁忙的龙拱港。同行的龙拱港工作人员周博韬告诉记者,新年前夕,随着海轮“COSCO COLOMBO 126S”号到达马来西亚巴生西港,经龙拱港报关出口的外贸集装箱达到5233箱,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计划。济宁在龙拱港建成运营全省首个内河水路运输类海关监管场所,让出口企业可在龙拱港“一站式”报关出海,货物可抵达全球。

大运河边,京杭智慧新钢项目一期共享加工中心已建成投用。

“6006”经过跃进港,京杭智慧新钢项目已经拔地而起。“项目一期共享加工中心已经建成投用。”山东京杭智慧新钢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哲说,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鲁西南最大的临港钢材集散基地。

立身船头,水宽岸阔,不时可见满载集装箱的货船南来北往。“路子广了好行船,大运河又忙碌了起来。”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彭佐军说,济宁发挥“黄金坐标”区位优势,让瓦日铁路与长江通过京杭大运河成功“牵手”,形成了“工”字形交通大动脉,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实现通江达海。而航道“三改二”升级后,2000吨级以上船型实载率提升30%,年减少油耗约15万吨,节省物流成本近10亿元。

济宁梁山港一派繁忙景象。

约10小时后,“6006”平稳驶进梁山港。“希望咱们的新能源船舶驶向更广阔的江海。”经此一行,记者内心多了一份期待。

如今,济宁不仅实现了通江达海,还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驶向了一片“蓝海”。预计2024年全年,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9500万吨、40万标箱,稳居山东省内河港口首位。

“为发展绿色、低碳港航经济,打造智慧绿色安全水运体系,我们和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电动船舶科技公司,打造全国首个换电货船船队示范场景。”陈朋介绍,首期换电站建设以济宁港航主要港口为试点,将逐步推广至京杭大运河沿线及全国其他水系,形成覆盖国内主要港口的船用充换电网络,让纯电动运输船跑得更远。

新能源船舶的增加,也让群众直观感受到了环境变化。“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噪音也更小了,内河航线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居住在京杭大运河岸边的济宁市民王皓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带娃到河边散步观景成了他家周末的必备项目。

短评

“绿绿互生”拓展发展空间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济宁坚守一泓碧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绿+绿”的叠加模式,拓展绿色低碳发展的空间。

绿色低碳发展的“张力”体现在“绿绿互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绿绿互生”的故事,展现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发展“含绿量”完全可以转化为增长“含金量”。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就能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高效发展。

(大众新闻记者 王浩奇 周学泽 高广超 实习生 张颖 通讯员 臧盛博)

责任编辑:刘小歆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