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齐鲁丨重走“渤海走廊”,让新年更懂祈新
山东政协 2025-01-02 19:35:44
潍坊昌邑龙池镇北白塔村内,有一座庄严肃穆的抗日殉国烈士祠。走进烈士祠,映入眼帘的是纪念碑正面的“浩气参天”四个大字,碑阴镌刻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简称“三北”)牺牲的391名烈士英名,祠堂正厅内供奉烈士灵牌527个。
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
这座烈士祠始建于1945年2月,占地10520平方米,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保卫“渤海走廊”和从“渤海走廊”走出去的革命英烈而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我党在“三北”地区开辟了秘密交通线,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东北部的榆树园子一带,基本区东西长120多里,南北宽10余里,两头分别伸向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一度是胶东抗日根据地与清河抗日根据地之间联系的唯一通道,被称为“渤海走廊”。
“渤海走廊”交通线示意图
渤海走廊以昌潍根据地为主体,中心在昌北。1937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在“三北”一带先后组织发动寿光牛头镇、潍县蔡家栏子、昌邑瓦城起义,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八支队。两支部队在昌邑瓦城会师后,东征胶东,西进清河,挥师鲁中,成为齐鲁大地上的一支抗日劲旅。七、八支队东征西战,也为开辟“渤海走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抗战的深入,胶东党组织及其武装与中共山东省委之间的联系日渐密切。由于当时胶济铁路东段日伪军控制得比较紧,所以无论是中央、省委的干部去胶东,还是胶东的党政人员和部队到鲁中,大都途经清河地区和“三北”地区。
1939年,黎玉(前左三)途经“三北”到达胶东后与胶东同志合影。
1940年4月,日军集中力量对鲁南、胶东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山东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困难。6月,胶东至山东分局(驻沂蒙山区)的诸莒沂交通线被切断。8月,为密切山东党组织的上下联系,克服敌人扫荡造成我根据地之间联系的困难,按照山东分局指示,胶东区党委加强了对“三北”交通工作的领导,健全了交通工作机构,组建了交通部队,专门负责执行交通护送任务。1941年2月,昌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瓦城成立,北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抗日根据地。胶东与清河和鲁中之间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和发展,我军过路干部和队伍可以在根据地落脚休息。山东分局以及胶东、清河两区的党政领导同志开始称“三北”地区为“渤海走廊”。
“反扫荡”中的昌邑独立营战士
“渤海走廊”形成后,胶东与鲁中地区和清河的联系更加密切。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文件、情报从这里来往通过。这些干部中,有胶东派赴山东分局和中央学习、受训、参加会议或执行其他任务的,有分配或调动工作的,也有机要交通人员。据考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护送山东纵队政委黎玉、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县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2400余人,传送各种文件、信函、情报300余件,使党中央、山东分局的指示得到迅速贯彻落实,在政治上保证了胶东、清河与山东分局和党中央的联系。
1941年2月下旬,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的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驰援胶东;1942年10月,许世友调任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都是走的“渤海走廊”,并由昌邑县大队协助护送。为此,许世友奖励昌邑县大队两挺机枪和满满两盒子弹,留下“许司令机枪赠英雄”的美谈。
面对长期抗战中我党政军经济生活异常困难的严峻形势,“渤海走廊”担负起密送黄金、棉花、粮食、药品、武器弹药、食盐等战略物资的重任。据统计,抗战时期,13万两黄金由胶东运往山东分局然后转运延安。这些黄金大多数是通过“渤海走廊”运送的,为困境中的党中央解了燃眉之急。
鉴于“渤海走廊”的战略地位,日军不惜派重兵,采用“扫荡”“蚕食”等种种手段,妄图切断这条红色生命线。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三北”地区军民投身“渤海走廊”保卫战,用鲜血和生命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当时为了抗战的胜利,人民群众赴汤蹈火、踊跃参军。有的子承父“业”,有的兄弟同行,先后有三支抗日武装从这里编入正规部队,奔赴抗日前线,也呈现出许多“一门四英”“一门五英”甚至“一门六英”的模范家庭。老农孙阁田先后将自己的6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在送走最后一个儿子时,有人劝他,“养儿为防老,你就留一个儿子给你养老送终吧。”孙阁田却说:“我身边留下一个儿子,前线就少了一个保家卫国的战士啊!”“父送子,妻送郎,青年参军保家乡;你在前线打胜仗,我在后方生产忙”的歌谣,就是当时大参军情景的真实写照。
讲述人
刘晓芳
昌邑市政协委员,昌邑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总务主任。致力于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先后荣获潍坊市学科育人能手、昌邑市优秀教师、昌邑市师德标兵、昌邑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