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红石文化故事——首都再现·红石精神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4-12-28 13:43:37原创

大众网记者 万冰 青岛报道

序言:“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铸就的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新时代,对于人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凝心铸魂作用。在青岛,勤劳勇敢的崂山人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红石文化”。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从最初的选材,到后来的开采、运输,到最后的雕刻和安装,涌现出了太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们通过感人的“红石故事”,向读者讲述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五年前,青岛的起重工人们曾携手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稳稳安置,五年后,一纸调令,时任起重队队长杨世森带领侯元祥、丁立运、邵立德等一众技术精湛的工人,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神秘”之路。他们原本以为是要去当兵,却未曾料到,这次的任务是参与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工程的石材装卸搬运。

1959年的冬天,浮山脚下,青岛老一代起重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搬运着石材。雪花纷飞,寒风凛冽,但他们的身影却如同坚不可摧的丰碑,屹立在雪地里。尽管天气恶劣,但他们深知每一块石材都关系到首都建筑的建设进度和质量,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杨世森作为队长,更是以身作则,始终坚守在工地上。他很少回家,即使承担了如此重大的任务,也从未向家人提及。他的儿子杨德泉后来回忆道:“父亲在任队长时,一般是住在单位,承担重大任务也从不与家人提及。”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青岛老一代交通人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大会堂的顶棚设计独特,不仅高而且跨度巨大,这对钢梁的起吊和安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前三次钢梁起吊都失败了,工地上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这时,建工部的一位工程师包瑞林挺身而出。他深入工地,仔细观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两个钢的龙门架固定钢梁,并在其上添加一个水平梁和一个菱形钢梁来改变受力结构。这个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土法儿,经过仔细计算和模拟,被认为有可能解决问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出了菱形钢架。当这个关键的部件终于出现在工地上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金福祥、肖梅魁、王根生、陈永潮以及来自山东平原县的宫玉全等一众工人,他们与众多同事们一同搭起吊架,小心翼翼地将菱形钢架安装到位。经过紧张的调试和准备,第四次试吊开始了。随着钢梁缓缓升起,工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终于,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钢梁稳稳地落在了预定的位置上。这一刻,他们不仅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更是在向世界展示着青岛工人的力量与智慧。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过程中,青岛工人们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技艺与智慧,更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红石精神的真谛。他们不畏艰难、隐姓埋名,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责任编辑: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