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超级微创引领消化疾病诊疗变革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4-12-27 17:01:03
医疗技术的更新,为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带来无限可能。在消化疾病的诊疗领域,随着新型电子内镜的迭代,疾病诊疗的各种微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始终紧跟国际、国内消化内镜诊疗领域前沿动态,将先进的新理念、新技术融入日常诊疗实践,致力于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微创的医疗服务。
“超级微创”引领
消化内镜覆盖诊断治疗全程
在发病率排名前10位的恶性肿瘤中,消化系统肿瘤就占据了四席。消化内镜技术的应用,颠覆了消化道肿瘤筛查的传统格局,让更多的消化道早癌有机会被发现。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消化内一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魏志介绍,对标专业国际前沿,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省内较早开展消化道早期的筛查诊疗工作。遵循“规范化、制度化、同质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医院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早诊率已经连续5年超过60%,远超国内平均水平。
当然,内镜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检查工具。基于“超级微创”的理念的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技术,不仅可以及早发现早期病变,更可以患者器官,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室建科之初就将“消化道肿瘤内镜超级微创治疗”作为科室发展的重点,团队成员近年来累计完成2000余例消化道早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一些省内其他地市发现的复杂黏膜下肿瘤、复发及既往手术瘢痕上复发的早期癌患者也都在这里得到了规范化治疗。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超声内镜检查及介入诊疗技术、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良恶性消化道狭窄内镜下扩张及支架植入……如今,科室已经实现了消化内镜四级诊疗技术的全覆盖,一些疾病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逐渐被内镜下微创治疗所取代。这种革命性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治疗手段上,还深刻影响了消化内科医生的角色定位。如今,他们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内科诊疗范畴,而是转型成为精通“粘膜外科”、“超级微创技术”的多面手,熟练掌握“无瘢痕外科技术”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多治愈的希望与可能。
为让更优质的内镜诊疗服务患者,科室又细分出7个亚专业方向,让每个亚专业的医生卯定一个亚方向的热点、难点、痛点,往精深发展,小口深挖实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同时,将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让就诊患者感受到科室的温度,感受在省二院就医的温暖。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科室诊疗量以30%的速度在增长。
聚焦专业前沿
开启消化疾病诊疗新视野
聚焦疾病谱的动态变化,紧密贴合临床诊疗需求,科室紧跟专业前沿,积极探索更多内镜下的消化道疾病诊疗方案。
魏志介绍,早期食管癌合并斑状食管的治疗一直是国际难题。此类病症病变呈现弥散状且边界模糊,治疗后极易复发,出现同时或异时多原发癌。此前临床领域对此缺乏理想的解决方案。在此困境下,科室积极引进内镜射频消融技术,为此类疾病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治疗途径。
同样关于食管癌的治疗,环周型食管早癌术后难治性狭窄问题一直是横亘在众多医生面前的一道难关。科室创新性地提出了“环周切除+临时支架植入+口服激素”的综合性治疗方案,降低了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为环周型食管早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疑难复杂病例诊疗走在前,常见疾病的治疗走向“优”。
阑尾炎主要治疗手段为抗生素治疗、阑尾切除治疗,科室积极引进经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借助内镜这一工具,内镜将器械送进阑尾开口进行阑尾腔内的粪石清理、脓液引流、阑尾腔冲洗等,无需对阑尾进行切除,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阑尾的生理功能,避免了因阑尾切除引发的一系列潜在风险。
面对临床中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增加的现状,科室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诊断与探索工作,借助先进的消化道动力相关检测技术,精准锁定病症根源,明确诊断病情,继而通过药物治疗或微创手术等方式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为这一类难治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曙光。
同时,作为山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委单位、山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主委单位等,在自身追求卓越的同时,科室通过技术输出、人才培养、经验分享等多元举措,全力促进区域内医疗水平的同质化发展,让先进技术惠及基层广大患者。
展望未来,魏志表示,科室将继续秉持创新与探索精神,在超级微创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拓展消化疾病诊疗的边界,力求在更多疑难病症的攻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构建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坚固堡垒而不懈努力。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通讯员 郭玉环
责任编辑:秦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