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新使者——“潍坊象”符号闪耀

渤海眼 |  2024-12-23 11:30:45 原创

张蓓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2024年12月28日上午9时30分,一场名为“盛世吉祥——潍坊象化石展”的盛大展览将震撼启幕,此举恰逢潍坊象雕塑惊艳面世一周年。

回溯至2023年12月31日,在潍坊市区,一座承载着潍坊人民深厚记忆的东风桥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为庆祝这一里程碑时刻,于新桥的东西两侧桥头,精心安置了四尊栩栩如生的大象雕塑,它们被赋予了寓意深远的名字:安定象、朝阳象、迎恩象、望海象。这四头大象雕塑的华丽登场,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揭开了大象与潍坊这片热土之间跨越万年的不解之缘,为潍坊的历史文化篇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9年3月,潍县望留公社(今潍坊市潍城区)武家村大队的社员们为灌溉麦田正在村西下挖机井。当他们挖到约3米深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些石头形状的动物骨骼。时任潍县图书馆文物干部杨传德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考察,村民和大队干部也感觉事情重大,于是逐级上报。上级部门遂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人员金昌柱,由杨传德和时任昌潍地区艺术馆文物组孙敬明等协同进行现场清理发掘,经过十数日艰辛劳作,深埋地下的一具巨型大象化石终见天日。

象化石体型巨大,仅门齿的最大长度就有3.05米,肋骨长1.27米。从头骨的背面看,最大横径达到1.09米,比亚洲象的肱骨还要长0.3米。经专家考证,它生存于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更为进步的猛犸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研究者因此以“潍坊象”来命名这个新种属。1982年11月22日,金昌柱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山东潍县原齿象属一新种》。

“大象属于猛犸象新种,潍坊是此类种属分布之最南端,个体高约4米,重约6吨,是此种形体最大者。我们发掘的是一18岁左右青年个体,此类通常寿命60多岁。”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孙敬明回忆说。

发掘结束后,大象化石随即运至北京整理研究。后经杨传德、孙敬明等人数次进京协调,最终“潍坊象”化石重返潍坊。1983年,“潍坊象”化石归属新潍坊市博物馆。如今,“潍坊象”化石作为镇馆之宝,被保存在潍坊市博物馆设施严密的库房里,保存较为完整,有着近乎完整的头骨、臼齿、门齿、股骨、肋骨等骨骼化石。

“潍坊象”是目前唯一以“潍坊”命名的古生物属种,也是大象中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的。象化石作为历史的馈赠,见证了潍坊文明的厚重磅礴与源远流长。

2023年,潍坊市重启“潍坊象”化石研究保护利用工作。当年11月28日,潍坊市博物馆举行了“潍坊象”化石学术研讨会,包括金昌柱在内的众多国内权威古生物学家以及参与发掘的专家齐聚潍坊,围绕中更新世晚期“潍坊象”化石出土区域、地理环境、物种属性、典型价值与架构复原、开发利用和社会文化意义等展开了广泛研讨,发表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意见建议,为下一步做好“潍坊象”化石复原工作提供了科学、具体的参考依据。

专家们一致认为,“潍坊象”是一个独立的猛犸象属种,可能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猛犸象,具有世界级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承载着重大的科研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是潍坊市独一无二的城市黄金名片。“特别是专家组在保存的‘潍坊象’化石中,发现了一件似经人工打磨加工的骨骼化石,如经鉴定确认即可将潍坊地区人类繁衍活动历史往前推进10至20万年,从而改写潍坊的人类历史。”潍坊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黄可说。目前,考古发现的潍坊地区最早人类遗址是位于寒亭区距今约8000年的后李文化遗迹,属新石器时代。

大象因其温和、诚实、忠厚的形象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都非常喜爱的吉祥物。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与“祥”谐音,由此大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吉祥寓意。“‘潍坊象’化石对潍坊形象打造具有重要的具象化意义。” 黄可认为,大象所代表的庄重敦厚、包容智慧特质,与潍坊城市和潍坊人民的气质相契合,将潍坊象与潍坊城市紧密结合,对潍坊城市形象塑造和旅游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希望“潍坊象”能被打造为潍坊特有的城市吉祥物。

孙敬明则认为,金代大定六年(1166),潍县创建城东门外石桥,迄今见证858年风起云涌、日月更替的东风桥焕新亮相,鸢都吉“象”,风采独绽,已成为潍坊城市文化新符号。

相信随着潍坊象化石的隆重亮相,"潍坊象"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化标识将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推动文化交流的“潍坊符号”,扬帆出海,向世界展示着潍坊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大众新闻记者 张蓓)

责任编辑: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