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水下盾构隧道掘进突破千米
交通能见度 | 2024-12-20 14:25:27
12 月 20 日上午,在山东济南黄河畔地下 30 米深处,随着 “山河号” 盾构机顺利完成 500 环管片拼装,由中铁十四局参建的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成功掘进突破千米。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工程取得阶段性重要胜利。
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作为济南落实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战略的关键标杆工程,全长约 5755 米,设计时速达 60 公里。其中,盾构段长约 3290 米,管片外径 16.8 米,采用单管双层双向 6 车道设计,施工任务由开挖直径 17.5 米的世界在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 “山河号” 承担。
自 9 月 1 日盾构机始发以来,中铁十四局集团积极应对施工挑战,成功攻克了钙质结核密布、生态环境敏感、废浆处理需求大等诸多难题。施工速度远超预期,从原定的每日 8 - 10 米提升至 16 - 18 米,并创下最高月进尺 426 米的佳绩,刷新了 17 米级盾构施工的世界纪录。
据中铁十四局项目盾构经理薛永超介绍,“山河号” 盾构机开挖面积达 240 平方米,每掘进 1 环便产生 1200 立方米废浆,日废浆量可达上万立方米。隧道穿越的地层以粉质黏土为主,导致泥浆比重快速上升、黏度增大,废浆处理难度极高。同时,工程紧邻一级水源地,对环保要求极为严格,关乎济南市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为解决废浆处理难题,中铁十四局项目团队开创性地采用废浆 “提浓 + 压滤” 系统组合工艺,在常规泥水分离设备基础上,引入提浓罐和高效板式压滤设备,实现了废浆的固液分离。此外,团队还对分离出的尾水进行无害化及梯级资源化利用研究,将尾水回用于调制盾构泥水循环浆液,参与掌子面渣土携带,确保了盾构尾水的零排放与再利用,实现了绿色环保施工。
中铁十四局项目工程师周祥表示:“通过这一创新工艺,我们每小时可处理近 600 立方米废浆,日处理效率提升 50%,滤饼含水率降至 30% 以下,有效保障了盾构机的连续、快速、高效、环保掘进。”
在掘进过程中,“山河号” 盾构机遭遇了地层中大量钙质结核的阻碍,其强度最高达 41 兆帕,堪比高层建筑承重构件使用的混凝土强度。为防止钙质结核卡泵,项目团队充分借鉴济泺路黄河隧道施工经验,采取安装鄂式破碎机、增大泥浆管路直径等措施,并研发了双管路液压采石装置,通过液压控制实现远程操作切换,一用一备,确保盾构机高效掘进。
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是构建南北向跨黄河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超大直径隧道建设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工程。其建成将极大促进济南主城区与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互联互通,推动起步区建设加速发展,助力济南从 “大明湖时代” 迈向 “黄河时代”,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实习生 秦紫情 通讯员 赵荣发 李桂香
责任编辑:李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