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荐丨《山东渔鼓音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山东渔鼓音乐研究”成果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孟秀丽 2024-12-09 17:05:25原创
《山东渔鼓音乐研究》
贾力娜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主要内容:
山东渔鼓,作为渔鼓道情在山东的一个重要分支,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清代以来,渔鼓道情在我国二十个省和自治区广为流传。本书聚焦于山东渔鼓音乐,基于翔实的一手资料,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并细致分析其音乐特征、风格,同时探讨其与其他地区渔鼓音乐的关联,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目前,山东渔鼓主要分布在临沂和济宁地区。据口述历史和文献记载,清代时期该曲艺形式已颇为盛行,然而关于其当前发展状况的一手资料极为稀缺,相关研究成果亦显薄弱,本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山东渔鼓音乐研究》结构严谨,由前言、四章及结语组成。前言部分详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目的、现状以及创新点。第一章系统性地回顾了山东渔鼓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深入探讨了山东渔鼓的现存状况,通过全面的传承人普查和重点访谈,对渔鼓艺人的传承谱系及艺术生涯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对现存曲目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第三章专注于对山东渔鼓的唱腔音乐与伴奏音乐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对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了剖析,并对音乐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第四章则对山东渔鼓音乐与其他相关曲种音乐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最终对山东渔鼓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
经过对山东渔鼓的深入调查与分析,该著作揭示了渔鼓并非仅限于山东地区的曲艺形式。实际上,它以“道情”“竹琴”“渔鼓”等不同名称,在我国至少二十个省份或自治区流传。渔鼓的起源与道教的传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现存文献和实地调研,说唱形式的道情大约起源于唐末或五代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渔鼓道情在清代达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山东地区的渔鼓至少在明代已经出现,并成为华东地区渔鼓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鲁南、鲁东南、鲁西南以及德州乐陵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渔鼓在清中叶、20世纪50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曾一度兴盛,但随后逐渐衰落。尽管如此,目前这些地区仍有渔鼓的传承者,尽管他们年龄渐长,技艺亦不如往昔。保存下来的渔鼓曲目以开场书和短段为主,长篇大书已十分罕见。在创新方面,新曲目也以短段为主,主题从传统的宗教和民间故事转向了新时代的主题。
从历史性的视角来看,山东渔鼓音乐由唱腔音乐、渔鼓和简板伴奏音乐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唱腔音乐最初采用曲牌体结构,后逐渐演变为板腔体,尽管保留了一些曲牌名称,但实质上已名存实亡。唱腔板式包括慢口、快口、垛子口以及含腔、哀怜腔等,其中慢口是主要板式,曲体结构以四句体的单段体重复为主。
由于不同地区和渔鼓艺人的演唱习惯存在差异,山东地区的唱腔音乐旋律形态也有所不同。例如,鲁南地区的旋律起伏较大,呈现出密集型的小波浪,拖腔通常出现在下句腔的最后一个字,拖腔时值较长,总体旋律线呈现高起低落的趋势。而鲁西南地区的旋律起伏较小,呈现出较为稀疏的大波浪线,拖腔通常出现在下句腔的倒数第二个字,总体旋律线较为平直。
在伴奏音乐方面,简板伴奏的节奏较为统一和固定,而渔鼓的伴奏则相对复杂和变化多端。总体而言,山东渔鼓的唱腔、简板伴奏、渔鼓伴奏形成了三重节奏相互配合和衬托的形式。
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山东渔鼓仍然保持着其原生的音乐风貌,没有像中国其他地区的渔鼓那样加入弦乐等伴奏。然而,在山东渔鼓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地方小戏“渔鼓戏”和姊妹曲艺“渔鼓坠”等,这些戏曲、曲艺的唱腔和伴奏形式都进行了发展和变化。这表明,尽管山东渔鼓保持了早期的形式和风貌,但它也为其他独立的曲艺、戏曲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山东渔鼓的发展历程、唱词内容、题材选择和音乐结构的研究,作者发现它与道教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唱词中融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以及音乐结构中借鉴的道教音乐元素。在山东渔鼓的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渔鼓逐渐走出道观,走向民间,其与道教文化的联系依然紧密。与此同时,山东渔鼓与民间文化也密不可分。在题材选择上,渔鼓大量吸收了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历史人物、孝道故事等。这些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价值观和信仰,使山东渔鼓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渔鼓的唱词也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民间词汇,使其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渔鼓在清中后期以后逐渐朝着世俗化、民间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转变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经济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人开始将渔鼓表演视为一种谋生手段。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他们逐渐将渔鼓的表演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创新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民间观众的喜好。
综上所述,该著作从音乐艺术研究的角度出发,为道情音乐、曲艺音乐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提供了丰富的补充。同时,也为揭示曲艺音乐与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入挖掘山东渔鼓音乐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界对曲艺音乐和道教文化、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贾力娜,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博士。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海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青年学术骨干,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专委会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5项,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中国音乐》《人民音乐》《文化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9篇,荣获山东省音协主办理论类成果奖二等奖,获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等称号。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