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王祥楠: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做媒”

全媒体探索 |  2024-12-06 14:27:09 原创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作者:王祥楠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

王祥楠,现任东南网新闻中心主任。从业18年,坚持在报纸、新闻网站、全媒体平台的采编一线历练,获得中国新闻奖2次、福建新闻奖29次(其中一等奖6次),荣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标兵、福建日报社(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很多人都曾被这句话鼓舞过,特别是在长大之后,我们慢慢发现“生活的真相”其实就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难事”发生,但还是得咬紧牙关迎难而上。

我的新闻从业生涯也是如此。18年来的坚守,只因当初的热爱,不管媒体业态如何变化,一直永葆激情,认真对待每一次采编实践,无惧山海。

在突发事件面前,记者得有冲劲也要冷静

18年的新闻生涯中,记者是最让我兴奋的一个工种,因为它离新闻现场最近。而在新闻采写中,突发事件的报道最具挑战性,它对新闻工作者“四力”中“脚力”的考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必须有冲劲。这种冲劲不仅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迅速响应和深入报道上,更体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勇于担当上。

(一)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是记者的天职

2011年7月23日20时34分许,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在温州境内发生追尾。两趟动车均开往福州,车上的福建乘客必定不在少数,事故牵动着福建网友的心,因此东南网领导第一时间安排记者赶赴现场。

时值周末,我和家人正在逛街。接到电话,我迅速回家,带上简单衣物,与其他4名记者赶到单位集结。23时许,我带队连夜出发赶往温州。车上,记者们都无心睡眠,通过手机随时关注灾情及救援情况,讨论报道详细方案。经过近5个小时、300多公里的长途奔波,24日凌晨3时50分左右,我们到达温州双屿客运中心。

这里距离事发现场近两公里路,天还非常黑,我们只能握着手电筒步行赶赴动车追尾现场。由于之前刚下过大雨,加之道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不断有泥浆灌到鞋里。一路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事故现场。

探访现场后已经是凌晨5点,天露微白。接下来,是去医院还是动车乘客安置点?我和同事们顾不上休息,经过冷静分析,大家一致决定去乘客安置点探访,因为那里有大批福建乘客,他们现在是什么情绪、有什么需求、有没有亲人走散,这些应该是当下网民关注的热点。

到达设在温州二十三中的安置点,记者了解到大批乘客已回家,不少乘客的家属也赶来寻亲。在这里,我们第一时间独家获得了一份受伤住院乘客名单。记者意识到这份名单的重要性,立即用相机拍下。24日上午9点多,东南网独家发布了120多名受伤乘客的详细名单,包括他们的伤情和住院情况,让受伤乘客的亲朋好友及时了解到了他们迫切需要获知的信息。

与此同时,我们建议后方编辑开辟寻人专栏,及时滚动发布寻人信息。事实证明,寻人专栏也是灾难事故报道中备受网友关注的信息,很快引发网友的积极参与。 

(二)人文关怀报道同样引人入胜

寻人互动的其他工作交给后方之后,我们继续在医院采访,挖掘灾难发生时刻车厢内的温情故事以及事故发生后温州市民的爱心善举、医疗机构争分夺秒抢救伤员的故事,撰写了《危情时刻  福州“最美妈妈”双手护儿致腰椎骨折》《惊魂一刻  勇敢男子用手护住三个月孕妻》等报道。

事实证明,灾难事故中的人文关怀报道同样引人入胜、打动人心,是媒体在新闻战中分高低见优劣的重要环节。此次温州动车事故采访,我和同事们在一线待了整整35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先后发回30余篇文图、视频报道。因为深入一线,掌握了大量有效信息,多家报纸电台纷纷联系我们做连线报道。我们创作的专题《往福州方向两列动车温州追尾》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类二等奖。

2024年5月1日凌晨,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高速公路路面塌方灾害。东南网也是第一时间派出离灾害发生地最近的东南网龙岩站和闽南网3名记者迅速行动,持续超过72个小时在灾害现场、医院蹲点采访,获取大量第一手素材,通过原创视频、专题报道等融媒体产品还原灾害时刻、救援互助等场景。我作为东南网新闻中心主任,全程参与了前后方联动。东南网推出报道《生死关头,他们挺身而出——记梅大高速坍塌灾害中英勇救人的福建勇士》,聚焦福建勇士们的救人事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东南网重点挖掘报道的福建籍勇士刘永缙于5月11日获评深圳市龙华区“见义勇为好人”。    

在新闻策划中,编辑要“越策越精心”

从事媒体工作,一辈子只做记者是远远不够的。跑得了“前线”,还要做得了幕后的“军师”和“裁缝”——编辑,而编辑最直接的能力体现在策划上。作为一名融媒体时代的网络编辑,不仅要能策划单个事件的报道,还需要具备专题、专栏等融媒体产品的策划能力。这些年来,我在诸多细项产品上做了不少尝试和努力。

(一)网络专栏:打有准备的“持久战”

网络专栏的策划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通过明确策划背景、确定专栏定位与主题选择、制定内容策划与更新计划、设计专栏布局与风格、制定推广与运营策略等步骤,才可能打造出具有独特品牌形象和持续影响力的网络专栏。

以《继艺》专栏为例。新闻奖中对专栏项目的申报有个硬性条件,那就是专栏必须持续更新一年以上,且每周要有新产品推出。2018年10月,我和团队在铆着劲筹划下一年推个什么样的新栏目。一天,我编完一条有关福建非遗报道的稿件后灵光乍现:福建是非遗大省,又跟台湾有很多项目同宗同源,何不聚焦非遗,好好盘点这份“家底”呢?

我的想法得到了同事的支持和领导的认可,我们把栏目口号定为“传闽台艺  续一脉情”,充分发挥了闽台的地缘优势和人文的交流,聚焦闽台间的非遗接力与传承。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可行性的论证,该专栏终于赶在元旦前夕顺利推出。首期聚焦的是有300多年历史的同安锡雕技艺。

专栏不仅有文图和视频,还有所报道的非遗项目的“档案”,有“记者手记”“传承者说”,同时开辟了互动环节,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也很新颖,传播效果很好。《继艺》专栏与《福建日报》保持联动,每周一期,东南网PC端先后发布100多期。该专栏被评为2019年度福建新闻名专栏,为当年福建新闻名专栏仅有的四件之一。

(二)融媒体产品:找到自己的独家视角

当下,受众已被泛滥的信息包围,媒体很难用以往的海量信息来“收买”读者,反而是小切口、故事化的报道更容易打动读者,更容易出彩“出圈”,这就更加考验编辑的策划能力和包装能力。网络专题的策划如此,微信公众号文章也同样“逃不过”。

2019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反响热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厝保护”这一话题。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好题材,很有必要策划一个专题,因为这些年我对福州的古厝保护是深有感触的,特别是三坊七巷在重新修缮后成了福州人招待宾友的最佳去处。不仅如此,还有上下杭文化历史街区的保护、烟台山的保护以及林则徐故居、梁厝古民居等都可圈可点。鉴于此,我想了一个谐音题:不容“厝”过。第一层意思是这些古厝的精彩值得欣赏,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必须保护好这些古厝,不能破坏甚至销毁殆尽。专题内按“八闽有厝”“施策有方”“传承有道”“守护有心”四个版块,分别从福建古厝的整体概况、保护措施、传承案例、守护故事入手,由表及里,对福建古厝的发展印记与传承故事进行详尽报道。该专题获得2019年度福建新闻奖网络作品一等奖。

2019年7月,我们接到任务:为外交部全球推介福建做一款新媒体产品。起初,我和团队苦思冥想,无从下手。最后,大家商议,要不就从交朋友的角度切入吧。于是,有了《你好,世界!这里是福建》这条微信公众号产品,没想到福建全省各地市、多县区微信公众号纷纷跟进,并推出在地化同名系列产品《你好,世界!这里是XX》,各地市主流媒体一条条10万+文章引爆微信朋友圈。最后统计,全省有21条10万+该系列产品,创下同一新闻事件微信公众号文章最多10万+纪录。以此为基础制作的短视频和MG动画等衍生产品,在今日头条、“两微一抖”和外交部外事管理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获得裂变式传播。事后,团队复盘,该条微信公众号产品的成功传播,首先归功于平等亲切的对话方式,不仅体现在所报道内容中福建的对外姿态,也包括传播过程中媒介与受众的沟通。该微信文章获得福建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

(三)网络评论:主动设置议题丰富表达样式

网络评论栏目作为新媒体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策划工作也至关重要。东南网《西岸时评》有一支来自各行各业的高效精干的网评队伍,遇到重大报道主题或突发敏感事件时,我们会组织网评员围绕舆论关注热点、负面敏感话题、不实信息谣言等及时、快速发声,进行舆论引导。

近年来,我和同事主动设置议题: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首日,我们推出《从通行到居住,台胞证件变迁背后的民心相融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外籍教授潘维廉回信,我们推出《期待更多“不见外”的见证者,亲见更多真实的中国故事》等一大批核心网评员稿件被中央和福建省委网信办全网推送。

在评论栏目的包装上,我们也不断推陈出新。2021年推出《西岸观潮》专栏,以时评的方式聚焦两岸热点话题。而后,推出全新的弹幕漫画评论栏目《思享绘》,聚焦民生焦点和社会热点。2023年,开设《西岸漫评》专栏,根据当下两岸时事热点,反映岛内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辐射国际台海相关议题,设计制作系列漫评、漫画,宣传大陆对台各项优惠政策、岛内民众期盼统一等正面舆论。我们认为,网评不再单纯是犀利观点的输出,也不再是纯文字的输出,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需要有更多的表达样式。网评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做媒”

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基于媒体牵线搭桥、传递资讯的功能属性,既要善做记者和编辑,也要善做社会活动家、善做“媒人”、善于开展活动策划。新闻从业18年来,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实践。

(一)公益活动彰显媒体社会责任

大学毕业后,我在湖北日报社旗下一家都市报做过公益类报道的记者。当时报社有个部门叫“爱心工作室”。我在大学学的是社会学,也多次前往福利院等机构开展公益活动,所以主动要求到这个部门工作。其间,我们得知湖北乡下有不少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扶,就想到组织有车一族的爱心家庭利用周末跟我们自驾下乡“一对一”帮扶这些孩子,活动名为“爱心自驾乡村行”。活动的效果很好,每次至少有20多个爱心家庭或个人跟我们一起去开展活动。我记得在黄冈的一个镇,有60多名困难孩子得到了“一对一”帮扶,不少爱心人士甚至承诺孩子支持他们到大学毕业。我还参与策划组织了“爱心义教团”“爱心家教进社区”“流淌在指间的爱——为孤残儿童织毛衣”等数十项公益活动。

每一次公益活动都是对个人活动组织能力的全新挑战,也考验了活动组织结束后在报纸版面的呈现能力。事实证明,开展公益活动是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媒体与公众建立紧密联系、传递正能量、塑造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也要渗透到线下

常态化的公益活动宣传了媒体的品牌形象,也极大增强了受众的黏性。作为新闻网站,不仅要有线上的互动,线下也大有可为。

到东南网工作后,我没有放弃组织各类活动。在东南网泉州站工作期间,我和同事策划了“热爱去哪儿”亲子公益活动,助老助孤助困,塑造网站公益品牌;组织了“传承与创新”文都文产观察暨工艺美术大师巡访活动,共走访安溪、永春、德化、惠安、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0多人。此外,泉州站还联合泉州市教育局开展了“泉州首届小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在永春、德化、安溪等地开设18个分赛区,进行了多场比赛活动。该项大赛聚集了大量人气,学生家长、学校老师等积极参与其中。泉州站也组织小记者团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场场有收获,进一步扩大了东南网在中小学校园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和同事们还策划了“海丝起点·见证精彩——首届福建海丝摄影大赛”“网友票选福建十大新闻”等活动。

新闻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可以尝试的还有很多,要学习的更多,不管媒体业态如何变化,学习的脚步一刻不可停歇。只要你足够热爱、足够坚持、足够努力,就能以“六边形战士”的姿态无惧山海,随时奔赴每一个新战场。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原标题为《心怀热爱    可跨山海》。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