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5分钟|史前“细节控”大师出品,彩陶“扛把子”无疑!
博物5分钟 | 2024-12-06 12:10:34 原创
尹燕燕 吕文佳来源:大众新闻
文物档案
名称:八角星纹彩陶豆
年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尺寸:通高26.4厘米、口径24.4厘米、足径15厘米
乍看之下
它很像超大号的冰淇淋杯or香槟杯
事实上
这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是盛食器
可以盛放各种食物
如果史前时期有冷饮、点心
那这件八角星纹彩陶豆
可能真的“客串”过冰淇淋杯吧
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代表器物
八角星纹彩陶豆
造型优雅,纹饰精美
从上到下都是“小心思”
八角星纹彩陶豆是一件红陶器
由深豆盘、喇叭足组成
豆盘口沿外折,用白色铺底
其上用熟褐、赭红等颜色画出两种图案
每种图案各有七组,相间分布
第一类图案为赭红色的成对纹饰
上方面积略小,形似半月边
下方面积略大,状似小山
第二类图案为五条一组的竖线
分布在相邻半月形图案之间
五条竖线由三熟褐、两赭红组成
不仅做到了内部颜色相间
算上新月图案的赭红色
还做到了与相邻图案的颜色相间!
这位史前艺术家是“细节控”无疑了!
(很可能是处女座)
豆盘腹部则是在赭红陶衣上
用白色和熟褐进行彩绘
也是两种图案相间分布
其中五个八角方心状纹样
由白色描绘八角,熟褐勾边
中心正方形露出底色
八角星纹之间
则由两道白色竖线分隔
豆盘的底部
一条白色细线环绕一周
白线往下的陶衣与豆盘内部颜色一致
到足部又恢复赭红色
又是一次颜色上的相间分布!
足部绘有上下两行相同的纹饰
均为熟褐色彩带铺底
上绘白色开口圆圈纹
这样从头到脚看下来
这件八角星纹彩陶豆
造型秀美,纹饰构图对称
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
审美一流
不愧是大汶口文化时期
彩陶界的“扛把子”
大汶口文化时期
陶器制作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其彩陶艺术
承袭于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
鼎盛于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湮没于龙山文化时期
其丰富精美的纹饰令人惊叹
彩陶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彩陶壶,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彩陶钵(左)、回纹彩陶豆(右),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各个时期的彩陶纹饰。(大汶口遗址博物馆)
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彩陶纹样
当数八角星纹
多装饰于彩陶豆或彩陶盆上
关于八角星纹的含义
有人认为其形似花瓣
有人认为八角象征太阳的光芒
体现了东方先民的太阳崇拜
还有观点认为
八角星纹的八个角寓意浩瀚无际的天空
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
整体有天圆地方之意
体现了原始居民对神秘的太阳和地球
产生的崇高敬畏感
这种图案的使用时间约三百年
正是大汶口彩陶文化的繁荣期
除了大汶口遗址,还发现于大墩子、野店
王因、西夏侯、北庄等遗址
说明八角星纹流行于黄河、长江流域
影响广泛且深远
玉鹰,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央视截图)
镶绿松石铜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墓地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豆”作为一种盛食器
也是祭祀礼器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盛行于商周
铜方豆,淄博市临淄稷下街道辛店二号战国墓出土
八角星纹彩陶豆
也用来在祭祀活动时
盛放猪头、颚骨、猪蹄等供品
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农业文明
多数时期都要“靠天吃饭”
向上天祈福,向祖先献祭
以祈求丰收和庇佑
便成为最初“礼”的本义和由来
因而,食器礼器
最能代表古人内心的渴望与诉求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不同形制的鼎,既是食器也是礼器。
作为史前文化辉煌的典型代表
大汶口文化已经孕育文明和礼制的曙光
不仅出土了大量饮食礼器
不同遗址还出土了多件乐器
彩陶鼓,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陶质牛角号,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
彩陶鼓,邹县野店遗址出土
研究人员认为
大汶口文化的“礼”呈现三大特征:
重丧葬、重饮食、重音乐
这正是商周礼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发展到龙山时代
以鼓和磬为组合特征的乐舞遗存
标志着中国礼乐文明已经基本形成
并成为夏商周三代之后
中国礼乐文明的发端
主理人:尹燕燕
设计统筹:吕文佳
策划:张春晓 高翔
责任编辑:尹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