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丨殷玉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大力弘扬孔繁森精神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张浩  崔凯铭   2024-12-03 06:00:00原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大力弘扬孔繁森精神

□ 殷玉平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繁森精神(老西藏精神)是新时期我们党推进民族工作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发扬光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把弘扬孔繁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紧密结合,深刻认识、精细谋划、全力推进,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孔繁森同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范先行践行者,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孔繁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时期民族工作中的表现,是老西藏精神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孔繁森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基因、内在逻辑、价值追求、实践路径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国家与民族发展就会失去方向;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族人民就会失去领航人,民族工作就没有主心骨和指路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会离散式微。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坚贞,是孔繁森工作、生活、修身的鲜亮底色,也是孔繁森精神的精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所在。

二是心怀人民无私奉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孔繁森曾经深情地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感,展现出对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一视同仁,对各族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大爱大义大德。

三是不畏艰难敢于牺牲。孔繁森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壮语,践“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诺言,正确对待家与国的关系,牺牲天伦之乐服务国家和民族,是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完美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需要把中华民族的大义放在前面,不畏艰难勇于向前,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和构筑。

四是勇于创新积极作为。孔繁森同志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有力促进了岗巴、拉萨、阿里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表现了极其珍贵的、开拓创新的领导风范。孔繁森同志十年援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作上均以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为指向,以大胆创新为动力源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范践行者,是全国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楷模、心目中的英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提升到“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重要地位,要求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孔繁森精神是其重要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广大的民族地区和众多的民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基于的国情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必然是多民族共存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基,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识,凝聚全民族合力。

弘扬孔繁森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引领各民族的凝聚和共同奋斗,“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并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开辟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孔繁森精神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也必将继续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弘扬包括孔繁森精神在内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代弘扬孔繁森精神的新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只有引领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大力弘扬孔繁森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才会更加光明美好。

一是坚定方向增强定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区别并优越于西方现代化的核心标识。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并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的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行。山东省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突出党建引领,强化系统推进,深入探索党建实践途径,常态化开展“围绕援建抓党建、抓实党建促援建”“行走的党课、身边的榜样”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过程与效果相统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中。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多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二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动力激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和系统思维中形成的重要认识,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实践要求的深刻思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布局中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同样把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实践中,必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东西部区域发展,把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三是以文化人凝聚共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要按照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挖掘、阐发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一步增强和坚定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是坚持全面系统思维,以共建共治共享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建层面,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共治层面,健全民族地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创新基层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集体协商等方式夯实特色基层自治模式。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促进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有机结合。共享层面,健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各族群众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行“沉浸式”“嵌入式”交流交往,推进结对帮扶,组织各级各部门和各类学校、幼儿园、医院、企业以及产业园区等与受援地、协作地结成帮扶对子,并通过帮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帮扶力度,实现思想互通、技术互学、作风互鉴,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浩 崔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