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桥铺路听民意,“兵书记”成了村民贴心人
速览淄博 | 2024-11-27 19:32:05 原创
李波来源:鲁中晨报
在位于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五阳湖南岸的西沙井村,有一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善于摸清群众需求并且能解决矛盾诉求,张敬坤成了村民的贴心人。
“只有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把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履行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自2007年3月部队退役后,2020年12月,张敬坤担任西沙井村党支部书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军人本色。
抓好环境整治,找准工作“着力点”
张敬坤上任之初,就遍访村里的老党员、群众代表,大家反映的问题很集中,要想村庄大变样,首先要有个好环境。村委北侧的裸露土地,经常有群众倾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不说,一到夏天还臭气熏天。
“问题反映上来了,那咱们就解决。”张敬坤介绍,经过西沙井村党员、群众37天的奋战,占地250平方米的村党建广场初步建成,整洁卫生的环境、逐步完善的休闲健身设施、醒目的党建宣传栏和标语牌……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线,让村民有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在西沙井村西头的小河上,两座水泥桥飞架两岸,不仅方便了周围群众的出行,还成了村庄的一道风景。而这两座长15米、宽5米的水泥桥,就是在张敬坤号召下,由西沙井村的党员和志愿者们共同出资捐赠修建而成,没有花费村集体的一分钱。
推进民生实事,聚焦群众“期盼点”
干事创业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挑战。推进西沙井的乡村振兴,任务重时间短,而基层的人、财、物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增强系统观念,合理统筹、破解难题?
张敬坤有他自己的一套办法。党建广场建成后,西沙井村的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张敬坤又结合西沙井的规划和发展,提出了“修三桥铺三路”的计划。
没有资金,张敬坤依托派驻第一书记、市区人大代表和本村乡贤积极筹措资金。他先后三次去泰安拜访本村乡贤,最终乡贤焦总慷慨解囊50万元筹建了两座桥。铺路的人手不够,张敬坤和村两委带领党员、群众一起上,在铺设下园路期间,单日志愿服务人数达40余人,累计志愿服务400余人次。最终,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三桥三路的修建任务圆满完成。
用好志愿服务,把握整体“联络点”
张敬坤在扎实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还结合西沙井村实际,创新做优“自选动作”,通过用好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在民生实事上充分发挥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这几年西沙井村的民生实事,村里没出多少钱,大部分都是乡贤、党员、群众自发捐助的。只要村两委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公平处事、公道办事、一碗水端平,就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得道多助,我们村里的很多工作就很好开展了。”张敬坤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有解思维突破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民生实事,只要我们保持定力和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做,一年接着一年干,定能积小胜为大胜,让西沙井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张敬坤说,退役,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战士”,即使脱下军装,依然褪不去军人的初心和情怀。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通讯员赵晓凡)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