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广西大学新传学院院长王仕勇:消息与评论类获奖作品述评

全媒体探索 |  2024-11-25 14:15:41 原创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作者:王仕勇  汪桐宇

导读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奖。

即日起,《全媒体探索》围绕部分获奖作品,邀请主创人员及评审专家谈一谈创作、评审经历和感受,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获奖作品代表了我国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准,具有标杆性意义。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和评论作品,是新闻工作者扎根现实、锤炼能力、自觉担负责任,在实践中深耕质量,用匠心打造的精品。

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同心——“行”之定向

新闻工作首先需要回答为什么报道、报道什么的问题,明确价值方向。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和评论作品,服务于时代大局,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书写了民族复兴的时代华章。

(一)与时代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主题聚焦,紧跟社会脉动。作品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热点,站在时代的前沿反映时代新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从不同角度,着力反映新时代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记录下民族复兴的进程。

消息《Xi Jinping unanimously elected Chinese president,PRC CMC chairman(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用全景式的镜头对选举国家领导人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进行记录,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10年带领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与历史意义。

评论《筑牢“大国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聚焦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围绕粮食安全展开评论,为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议题服务。

《首次发现“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野外产卵出苗》《大桥西移四十米,为崖沙燕留个“家”》《浙江“蓝色循环”项目荣获“地球卫士奖”》等10篇报道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不同角度报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

站位高远,回应世界关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已经与世界紧密相连。主流媒体肩负着“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仅要成为向国内民众提供信息的窗口,还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消息《Nation unveils plan on crewed moon mission(中国披露载人登月任务方案)》聚焦登月这一航天领域的重要目标和全球瞩目的关键技术,用英文向世界报道中国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对中国实力与形象的重要宣传。

消息《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创作于台独挑衅和海外势力干涉的敏感时刻,充分把握时度效原则,充分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为任何形式的“台独”行径和外部干涉留下任何空间的坚定立场,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切。

评论《唱衰中国经济者注定失望》,驳斥西方舆论“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失去动力论”等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托,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取得的成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面貌,有效发挥了中央党报在经济领域舆论引导中的“定音鼓”作用。

(二)与人民同行:脚沾泥土,心贴群众

新闻报道要落实人民性原则,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反映人民需求、回应人民呼声,既能“顶天”,又能“立地”。深入群众中,回应群众对于教育、劳动、交通、权益等民生问题的现实关注,知群众所思,感群众所想,做好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

消息《人来了,外地考的证却不认》,关注到务工群体跨区域流动时存在的职业技能认定难问题,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走访,指出背后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碍,在表达农民工诉求、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评论《基层不是“机”层“指尖调研”应休矣》针对基层学校建立数字档案现象,道出了家长不堪大量问卷测评之重负的心声,指出了教育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

评论《消费“伪苦难”,是对农民的多重伤害》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揭露网络中充斥的虚假摆拍视频和“卖惨式”营销现象,指出“必须把正常的公益助农和‘视觉贫困’造假区分开来”,呼吁“既要打击乱象,更要善引流量、善用流量,如此,流量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增量”,充满了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四力”筑基,锤炼真本领——“行”之路径

无论传播生态如何变化,内容质量仍然是新闻竞争的核心,扎实的业务能力仍然是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行之力则知愈进”,在实践中扎实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匠心打磨作品,是报道写出质量的基础、写出新意的前提。

(一)脚力坚实:在调查中发现立体中国

脚走得实,深入社会实际,报道才能真。互联网时代,发达的信息为报道提供了便利的文本资源,利用网络对信息进行整合报道似乎更符合时效性要求。然而,新闻不是闭门造车,只有脚踏实地走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身接触事件当事人、多方位调查了解情况,才能保证新闻来源真实、可靠,提升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消息《吉林粮食连续三年超800亿斤 盐碱地成重要增长极》,记者走进镇赉县,深入采访农户、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得到关于水稻种植面积、产量的真实数据。以数据和事实说话,把吉林省坚持不懈开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打造新的粮食增长极的实践成效讲得清楚、生动、透彻。

消息《辽宁为1806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记者通过对纪检监察机关、澄清证明对象进行面对面、全方位跟踪采访,深入反映辽宁省开展澄清正名这项工作的相关情况及产生的积极影响,传递辽宁省委为实干者撑腰、让有为者敢为的鲜明态度。

评论《再造一个新广东》,记者深入调查了广东与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省内各区域的发展状况,有详实的数据,有清晰的对比,有深入的思考,道出了广东城乡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传递出广东在新征程上着力补齐最大短板的信心决心。

脚跑得勤,获得更多的一手材料,信息才能深。“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多到现场去、勤到一线去,最直接的成果是积累丰富的新闻素材,增添报道的厚度。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与基层,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在拓展认知的基础上构建起更全面的报道框架。

消息《断航26年后,古老小清河获新生》,短短900多字涵盖了对小清河的历史、战略意义以及开发现状的梳理。一段一意,用凝练的话语覆盖了多元化的信息,其背后是一个多月的采访、9万多字的素材作支撑。

消息《全球首创“数实融合” 杭州亚运主火炬“浙”样点燃》,记者在对两家代表性企业进行长期跟拍和对亚运会多方代表访谈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数实融合”的多维度要义,信息丰富、层次递进,深化了科技创新这一主题。

(二)眼力敏锐:在细节中捕捉关键

好记者应有洞察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条新闻线索涌向记者。一方面,新闻线索可能转瞬即逝;另一方面,又并非所有的线索都值得报道。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保持警觉,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重大的细节,从平凡中发现不凡。

消息《“我的人生因共建‘一带一路’而精彩”》,将视角对准一名埃及导游,在普通人身上发现中埃文化的连接,透过其看似平凡的人生轨迹发现蕴含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特殊意义。

消息《“小雪”回家》的主角是鄱阳湖一只迁徙中受伤、落单、掉队的白鹤,记者通过聚焦救助“小雪”和“小雪”重返鄱阳湖这一过程,敏锐洞察到其传递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升华了这一事件的社会意义。

好记者应有判断力,能够在特殊的环境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事件。这意味着新闻工作者需要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具备快速分析与判断的能力,从社会趋势中把握报道方向。

消息《这一步走了73年马英九回湖南祭祖寻根》,聚焦“寻根”这个最能打动人心的主题,以纪实手法和温暖笔触记录马英九回乡祭祖这一重要事件,挖掘背后的政治意义,为促进两岸交流交友交心注入正能量。

消息《总统亲自提车!1000辆“山东造”客车出口吉尔吉斯斯坦》,敏锐抓住千辆客车出口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展现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为中国制造吸引了更多关注。

(三)脑力激荡:在思考中寻找对症良方

好新闻得有思考力,不能简单停留在呈现事实,还得分析逻辑与问题本质。新闻工作应该超越单纯的信息传递,启发公众思考、推动社会进步。在报道社会现象时,不仅要描述问题的现状,更要有问题意识,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逻辑关系。

评论《白鹤恋农田,生态真的好吗?》,在看到候鸟觅食这一现象的基础上,更深一步思考越冬白鹤为何恋上农作物及其影响,进一步指出候鸟越冬新生态、农民生态补偿新难题、鄱阳湖生态保护管理新命题,引发对生态修复问题的关注。

评论《“网红”干部“出圈”更要“出彩”》,带着批判性思维思考“出圈”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探求“出圈”与“出彩”的关系和路径。

好新闻得有建设性,不能仅仅满足于鞭挞问题,还得落脚于实质性建议。揭露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寻找解决对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评论《支持民营企业从还欠账做起》,针对民营企业难讨欠款问题,直接指出支持民营经济最具体、最主要的就是结清账款,态度鲜明、建议切实,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勇敢、责任和担当。

评论《乡村体育火爆:是乐子,更是路子》,从村BA火爆现象入手,通过探讨“为什么能火”“为什么火在黔东南”“为什么火在此时”“为什么火在足篮球”四个问题,将贵州村赛提升到启迪性案例高度,为乡村振兴指出了新思路。

(四)笔力雄厚:在讲故事中提升触达

用通俗的话语讲述专业观点,解释才能有深度。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将复杂、专业的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的能力,让公众理解报道内容的深刻意涵,这是打破信息障碍的关键。这要求在学习经典理论、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将系统的原理和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要求借助修辞,让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专业术语与读者熟悉的事物产生联系、找到相近的“替代品”。

评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结合历史、现实、未来,既引经据典又有鲜活案例,让抽象的治国理政理念变得可感可知。

评论《让大地赋我们无穷力量——写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在梳理历代领导人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时,运用了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数据,并通过展现大量的现实情况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消息《“智能石头”保安澜黄河“进”电脑更近一步》,在介绍数字孪生黄河技术时,使用了系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数字化治理的大量专业语言讲述得通俗易懂、平实有趣。

好新闻当有温度,见人见事见细节,才能动人心。用细腻的笔触展现生动的细节,通过“镜头式”的讲述再现真实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鲜活的人物与故事,产生代入、引发共鸣,实现不仅在理性上说服读者,还在情绪上感染读者。

消息《中美乐团上演“茉莉香飘《茉莉花》”》,不仅展现了茉莉手串的制作过程,还呈现了大提琴手演奏时的动作细节,以细腻的文字刻画了中美两国乐团的合作交流场景,让读者在茉莉手串的故事中形象地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消息《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至8分钟 我国卫星遥感实现重大突破》,摒弃传统电视新闻以解说词为主的报道方式,大量采用了李德仁院士的现场声音,增强了采访的现场感染力。同时,作品以倒序的手法娓娓讲述这一重大科技突破过程,提炼出“自责与自强”的感人故事,增加了科技报道的温度。

消息《泪别龚全珍这个奶奶不一样》,在概述主人公生平的基础上,通过对龚全珍做事细节的刻画和群众对其评价的话语展现,着力描写了其在晚年仍心系社会、为群众奔忙的故事。镜头画面与同期声、文案相配合,极具感染力地传递出背后的奋斗与奉献精神。

新时代需要新表达——“行”之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行业生态也在发生变化。新闻报道需要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才能写出跟得上时代发展脚步、具有新意的新闻。

(一)新内容:用典型案例写时代变革

选用典型性素材,打好“首”字牌,讲好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显著性是新闻价值衡量的标准之一,在注意力匮乏的新媒体时代,选择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不仅能够抢抓读者注意力,还能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与转型,引发对新内容的关注。

获奖的30多则消息中,有9篇报道在标题中使用了“首次”“首个”“率先”等字眼,将具有标志性、突出性和首创性的事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凸显其典型意义,直观地展示出题材的时代价值。

(二)新视角:用小切口表达宏大主题

当前新闻竞争越发激烈,要把同样的新闻选题写成独家,视角的选取至关重要。新闻报道需要创新角度,从细处入手,聚焦具体个案、关注特定现象,将其放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考察,由点及面、层层递进,解释深层次的意义。将大主题做小、做透,尤其对于地方媒体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优势所在。

西藏卫视的消息《国际性自行车赛走进古城拉萨百余名骑手竞逐雪域高原》,以自行车极限赛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当地媒体对这一新闻事件的了解优势,展现出西藏优美的生态风貌和西藏人民奋进的精神风貌。

(三)新文风:用轻量语言表达深邃思想

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碎片化,轻量化报道更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轻量化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篇幅上的短,二是语言上的活。在结构上,报道需要合理划分段落层次,把握行文节奏,让报道简约紧凑、张弛有度。在文字上,需要避免冗长繁复的表述,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现象本质,用喜闻乐见的话语实现硬新闻的软表达,兼具深度和可读性。

《经济随笔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层逻辑》用1000余字对重要会议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按提出问题、解释背景、论述观点的逻辑建构文章结构,每段观点简练清晰、层层递进,让抽象的经济思想平实可感。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期待新闻工作者能够始终坚持初心、追求突破,写出更加生动、鲜活、有力的作品,书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佳作。

本文作者:王仕勇,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汪桐宇,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