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齐鲁|刻在小竹竿上的万里支前路

山东政协    2024-11-17 21:16:37

唐和恩旧照

解放战争时期支前民工唐和恩的刻字竹竿

一根小竹竿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在济南市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件蕴含动人革命故事的珍贵藏品:一根长约1米的竹竿,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这支竹竿的主人,就是在济南战役中为支援前线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唐和恩。

1948年秋季,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力量发生巨大转变:解放区面积不断巩固扩充,国民党军力大大削弱。战略态势的转变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战略决战的条件渐已成熟。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攻济打援”的作战部署,指挥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经过8天8夜艰苦奋战,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这场面对坚固设防、同时又需要对付多路援军的大规模城市攻坚战、阻击战中,由解放区广大农民组成的支前大军成为战争胜利的有力保障,而唐和恩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唐和恩是山东莱阳人,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75个城镇乡村,行程4000多公里,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支前工作。他和队员们为完成部队粮食、弹药等物资的运送任务,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千方百计节省粮食,自己吃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子弟兵。风餐露宿,昼夜兼程。遇上阴雨天气,就把自己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车上,宁愿自己受淋挨冻,也不让军需物资受半点损失。为躲避敌机空袭,想方设法隐蔽粮车,带头下河破冰涉水,及时把粮食、弹药送到战士身边。

唐和恩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支车和夜间行走使用,为了将支前行动留作纪念,他利用中途休息间隙,把走过的城镇乡村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刻到小竹竿上,打算以后把它传给儿孙,让后代牢记老一辈艰辛的革命历程。

正是由于唐和恩的这个做法,才让现在的我们得以清楚地知道,当年支前民工不平凡的革命历程。淮海战役胜利后,唐和恩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人人立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同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这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动员口号,更是善良淳朴的山东解放区农民群众的心声。整个济南战役期间,全省共出动支前民工50余万人次,参加支前的小车18000辆、担架14000副、筹备粮食7000万公斤……当时济南周边的章丘、历城、长清、平阴、济阳、商河等县均成立了支前机构。大批民工勇上前线,担负军粮、弹药和伤员的运送任务。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组织指挥下,不分昼夜地抢修公路、桥梁并协助部队抢修电话线路。山东人民群众组成的千万支前大军,形成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坚强后盾!

艰辛的抗战历程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只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希望中华儿女继承老一辈革命传统,以“红色血脉”筑就“红色梦想”,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讲述人:李洋济南市济阳区政协常委、山东三箭汇伟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2015年获评济南市千层次创业人才,2021年获评济南模范市民。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