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丛|徐先艳: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助推乡村振兴

理响三农 |  2024-11-13 17:31:53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我省广大乡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难题以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更好发挥该资源时代价值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举措。

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振兴。

(一)围绕文化资源集群发展红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随着乡村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各地看到了红色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意识到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当地文化及产业,使红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地大力培育红色产业,不仅“点线串面、扩面拓区”,呈现出红色旅游“群景”,而且推进了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红色产业聚集区,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应。

(二)利用文化资源机构培养红色人才,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相关机构和红色人才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利用红色文化相关机构,充分运用革命文物、红色典籍、纪念设施、红色剧目等红色文化资源,“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向社会普及党史知识,培养公民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

(三)依托文化资源平台宣传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离不开宣传工作,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平台是大众了解乡村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VR、5G等新兴技术的涌现,乡村红色文化宣传平台也不断更新换代。基层在宣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的宣传方式与宣传渠道,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在尊重、贴近当地群众接收信息与传播信息习惯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线上线下双平台进行红色文化宣传。

关注“四个亟需”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关注“四个亟需”。

(一)资源联动开发亟需提升。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与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即未将该资源与农业、科技、生态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二是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未能将本地资源置身全国资源规划发展的大格局之下,缺少与外地的联合开发;三是资源开发主体大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教育基地,在强调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

(二)资源品牌打造亟需加强。一是资源呈现方式单调,内涵发掘程度不深,阻碍自身品牌建设,现有资源未能深入发掘其精髓和魅力;二是资源宣传模式陈旧单一,产品供销网络不广,阻碍自身品牌打响;三是一些资源品牌定位不准,同质化明显,限制自身品牌影响力,不少地区在品牌打造方面不能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和措施。

(三)资源推广人才亟需扩充。一是资源开发缺乏复合型人才。资源传播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制约资源推广的重要因素。二是资源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资源多数集中在乡村或山区,这里的青壮年大都流向城市,人才流失严重。三是资源在人才供给方面不足。不少地区出现专业人才无法到岗或未能履职的问题,“在编不在岗,专职不专干”错位现象明显。

(四)精神实践运用亟需增强。一是红色文化精神有效利用不足和“建设性破坏”同时存在,将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自觉性不够;二是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弘扬方式和手段单一,传承弘扬的社会参与度低;群众参与渠道不通畅、意愿不强烈。三是红色文化精神传播弘扬手段以说教灌输为主,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难以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关于开发的几点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助推乡村振兴这一工作,需着重做好“四个加强”。

(一)加强资源联动开发。一是实现产业融合。以红色文化产业为“线”,串联起线上的衍生产品,打造“红色+旅游”“红色+风俗”“红色+文创”等产业链,推动产业链条式发展。二是实现区域融合。为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改变红色景区各自为政的状况,处理好红色中心景区与当地全区域之间的关系。三是实现资源融合。将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实现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等资源的深度融合,使红色元素和乡村元素连起来。

(二)加强资源品牌打造。一方面,强化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如将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独特文化精神、人文情怀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为乡村特色旅游注入精神力量,构建“千村千貌”“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旅游模式。另一方面,打造红色文化精品项目。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重视资源开发质量,深入挖掘一批有潜力、有魅力、有活力的红色文化资源,精雕细琢,形成红色精品项目,如根据资源分布具体情况,策划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组织开展面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仅要注重农业技术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培训,还要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化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一批真正热爱红色文化、热爱乡村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另一方面,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等方法,鼓励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返乡创业,在工作条件、薪资待遇、奖金福利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挽留人才,健全红色人才“全链条”服务和使用体系。

(四)加强精神践行运用。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红色文化精神浸润乡村“精气神”,引领村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各种陋习,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携手营造良好的乡风乡气。另一方面,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常态化开展“红色乡村”“红色单位”“红色家庭”等评比活动,对亲仁善邻、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等行为进行表彰,让农民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涵养红色文化精神,形成良好乡风。

(作者单位:淄博市周村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