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高启辉:唯有不断革新,方能与社媒时代共舞
全媒体探索 | 2024-11-15 09:00:00 原创
作者:高启辉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0月号
高启辉,现任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国内社交媒体部总监。2009年加入中国日报社,先后在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社深度报道组、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等采编一线担任编辑、记者、主编等工作,三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标志着中国社交媒体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年,我正式加入中国日报社,成为一名新媒体人,亲历了社交媒体的崛起,目睹了不同社媒平台此起彼伏的发展历程。
在一波又一波的媒体变革浪潮中,如何勇立潮头、逐浪前行?思维方式革新:从编辑思维到受众思维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中国日报社新媒体部(后更名为“新媒体中心”)应运而生。我也从一名网络编辑转型成为社交媒体平台编辑,开始了思维上的转变。
社交媒体的一大特性是互动性,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要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爆款,首先选题要具备话题性,能抓住受众注意力,受众接收后才能产生情感、情绪或认知上的共鸣。
平台变了,传播的逻辑变了,我的思维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我们不要“我觉得”,要“Ta(受众)觉得”。
以微博账号的运营为例,微博编辑的工作不再只是策划、编辑、发布的单线程工作。微博编辑有一个大忌就是脱节——和热点脱节,和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情绪共鸣点脱节。因为微博是有鲜活生命的,它会随着网友的情绪波动而“呼吸”,而这种“呼吸”决定着一条微博声量的大小和传播链条的长短。因此,倾听受众、了解关注点、感知情绪成为中国日报微博编辑策划内容的先导原则。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作为媒体,发布消息稿件后还能做什么?我开始思考:这么万众瞩目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网友们都在讨论什么?他们怀有什么样的情绪?
可以预期的是,“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后,网友的祝贺和祝福全网刷屏,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有网友自发地用“火星文”祝贺,并且引发众多网友的跟风。在全国同庆的氛围下,大家对“火星人”祝贺,并没有任何觉得不严肃的想法。在此背景下,中国日报微博也用“火星文”发布了一条题为《柷哿天問①呺荿糼夅落焱暒!》的祝贺微博,迅速引起网友的广泛热议。这条微博的阅读量当天就超过了4300万,互动量超过30万,成为刷屏全网的爆款帖文。
在这种思维转变引导下,中国日报微博账号粉丝从新媒体中心成立时的不到200万,迅速成长为6000多万的大号(截至2024年10月粉丝数为6492.5万),连续两年被新浪微博评为“年度十大影响力媒体微博”称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大大改变了社交媒体的内容生态,刷短视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消磨时光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开始支持短视频的播放和分享功能,短视频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必须进行生产技能革新,以顺应这一变化。
(一)培养短视频“轻骑兵”
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已经把短视频技能培养当成必修课,要求每一位编辑都要掌握基本的短视频拍摄和剪辑技能,保证用手机就能完成基础的视频拍摄和剪辑。
2024年4月北京车展期间,新媒体中心的短视频作品《北京车展直击:宁德时代董事长遇到保时捷CEO,现场上演“大佬式”砍价》就是短视频“轻骑兵”完成的一个爆款。车展期间,我偶然得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与保时捷CEO奥利弗即将会面的消息,立刻组织同事提前抵达现场,在短短半小时内完成问题草拟、手机拍摄机位和拍摄角度安排、主录音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由于准备周全、操作熟练、理解到位,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成为现场唯一实现全程跟拍并进行现场提问的媒体。后期剪辑时,我们又以运营平台积累的经验为指导,充分考虑到短视频平台的观看习惯,把10多分钟的现场视频剪辑成两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以保证视频节奏紧凑,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就这样,我和现场两位非专业摄像出身的同事,利用三部手机完成了宁德时代董事长与保时捷全球CEO现场交流的拍摄、采访、剪辑工作。视频发出后,以现场感十足的镜头、简洁且有料的对话、紧凑的节奏迅速火爆全网,抖音播放量超过1000万,并登上微博热搜。
(二)强化短视频意识
一个策划创意再好,如果没有相应的短视频作品,那它就与6亿的抖音日活用户、6亿的微信视频号日活用户、4亿的快手日活用户失之交臂了。为了扩大作品的影响力,作品短视频化是我这几年一直坚持的方向。
以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视频作品《大阅兵后再看这组外媒数据,忍不住又红了眼眶!》为例,这是数据可视化的一次成功尝试。作品内容是以外媒每年发布的有关中国报道篇数的数量变化为维度,来反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在统计出70年的报道数据后,我们认为冷冰冰的数据反映不出群众的自豪感,便将数字做成了柱状图表。图表做了出来,我和主创觉得似乎依旧少了一些情感和情绪的表达。于是,又想到让柱状图动起来,并邀请专业人士谱写了一支高燃曲目,形成了“最燃C大调”,配合动态的柱状视频,最终合成了一件高质量视频产品。该作品推出后引发网友热议,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并获得了第30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二等奖。
如今,AI发展迅速,“AI+视频”大有可为。借助AI的文生音频和视频功能,配合脸部捕捉和认知技术,视频化门槛进一步降低,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于新技术应用,新媒体中心始终保持着学习和开放的态度。以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起底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的品牌栏目《起底》是一档由两位主持人采访、解说、出镜评论,揭穿外媒虚假和偏见报道的栏目。在“起底工作室”主创记者徐潘依如生病期间,工作室另一位主创利用AI技术,基于记者的形象和声音创建了一个AI主播,通过文生视频方式,代替生病的记者做了大量出镜工作,保证了工作室持续产出内容。
叙事主体革新:壮大发声群体除了内容生产技能的革新,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也在不断进行着叙事方式的革新。
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是最早把“网红Vlog叙事”融入主旋律报道的主流媒体之一。在2019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中,新媒体中心记者彭译萱用“小彭”的昵称,以个性化的视角、接地气又有网感的语调,配以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视频包装,推出了两会Vlog系列视频报道,传播效果良好。
新媒体中心随后又推出了孟哲、徐潘依如、苑庆攀、王瑜、焦洁等多名网红记者,开始全面探索网红记者叙事方式。为了更好地协调部门和平台资源,探索差异化的网红记者报道之路,2021年我们创立了网红记者策划例会机制,我作为召集人每周召开一次网红记者选题和交流会,并不定期组织网红记者到各媒体平台进行交流调研。这一例会机制帮助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网红记者找到了发展方向,明确了账号定位,学习到了账号运营经验。在各个记者账号都成功度过起步期后,例会机制适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形成了包括以温暖叙事为特色的“小彭工作室”、以舆论斗争为主责的“起底工作室”、以科技报道为焦点的“大攀工作室”在内的工作室矩阵。
中国日报也是最早推出“外嘴讲故事”的主流媒体之一。早在2016年,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就推出了以手机自拍形式呈现的作品《英国小哥侃两会》。视频中,英国籍记者方丹通过“一镜到底”的自拍方式解读与全国两会相关的大政方针,为主旋律宣传报道开创了新的叙事手法,成为多家媒体借鉴的范本。
英国小哥方丹为何能成功?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对外传播中引入“外嘴”视角,用陌生化的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反观本土文化中习以为常的概念、形象和故事,可以有效打破“自说自话”的叙事模式,有助于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故事。因此,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于2022年推出了“外嘴讲故事”的新栏目《围炉漫话》。这是一档由中国日报外籍记者和受邀嘉宾在品尝美味过程中碰撞思想、畅聊中国的视频栏目。在保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栏目充分调动外籍记者的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创意和策划中来,通过主动思考与客体故事发生“化学反应”,避免沦为念脚本的“傀儡”。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炉漫话》栏目推出了一集视频《中美政党有何不同?新斯诺做了一个精妙的比较》。拍摄过程中,我们只是搭好框架,不预设脚本,给予外籍记者一定的发挥空间。拍摄现场,在不断的讨论和推敲中,外籍记者得出了一段精彩比喻:“中国像是‘在大巴车或高铁上’,旅途中大家有不同需求可以各抒己见,探讨抵达目的地的不同方法,但最终目标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比之下,近些年的美国就像‘停在路边的一辆破车’,大家无法达成统一的方向。”这类让中外受众都拍手叫好的巧妙比喻,只凭中方编辑或外籍记者一方的思维是难以创作出来的。
合作方式革新:融合一直在演进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打造优质融媒体产品的过程中,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从来不是一个部门在战斗,高质量的融媒体产品往往也不是单兵种作战的结果。实际上,我们与传统采编部门的合作经历了由助推到合力并驱的过程。
在助推阶段,我和团队曾作为排头兵走进报社各部门,交流新媒体技能和发展趋势观察、分享新媒体选题经验、共创新媒体作品,深入参与报社融合报道的推进工作。在此过程中,新媒体编辑和报社记者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对彼此的平台和诉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打下了进一步融合的坚实基础。
2019年11月,香港“黑色风暴”期间,我收到香港分社摄影记者从香港理工大学发来的多段航拍视频,真实呈现了该校被“反中乱港”暴力分子毁坏的状况。视频里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我立即联系了香港前方编辑,确认核实相关信息后,对素材进行剪辑、配乐、上字幕,并配上微博和微信帖文,在海内外多个社媒账号同步推送。视频直观有力地揭批了“乱港分子”的破坏行径,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响。该联合创作视频《独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学之殇,看看暴徒对它做了什么?》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类二等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全社采编队伍调动起来,才能有持续性、高质量的产品输出。在报社融媒体报道协调机制的推动下,我们积极协助传统采编部门记者转型成全媒体记者。传统记者的文字功底可以助力视频脚本创作,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够帮助搭建叙事结构,他们的行业观察能够提升视频的说服力,这些都是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同台竞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随着采编部门记者掌握的新媒体技能越来越多、对社交媒体的理解不断深入,中国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逐渐进入合力并驱的阶段。
2021年东京奥运会之后,我们与报社体育部记者在微博和抖音上联合推出“冠军连麦”系列直播,率先在社媒平台开启了“媒体+奥运冠军连麦”的实践。节目由新媒体编辑和体育记者共同主持,前者负责把控连麦节奏、引导弹幕评论、回应网友关切,后者负责专业问题的提问,保障连麦的对话内容言之有物并有一定专业性。节目邀请了马龙、巩立姣、陈梦、孙一文等多位奥运冠军参与,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传播效果。
经过连麦的合作后,体育部记者逐渐理解了新媒体报道的思维逻辑和网友的关切点,新媒体编辑对如何有温度地讲述运动员故事也有了更好的把握。在双方的“双向奔赴”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2021年我和团队联合体育记者推出了奥运冠军纪录片栏目《卓越的时代》,通过视频呈现中国运动健儿的新风貌,展现中国体育十年发展的伟大成就。栏目由新媒体编辑担任编导和制片,体育记者帮助撰写脚本并出镜采访。在策划过程中,我们根据当下网友的关注点,提前设置话题,预埋传播“爆点”场面和金句,现场交由记者围绕爆款的传播点进行采访和对话,令纪录片既有社交媒体的共情力和传播力,又有专业媒体的品牌影响力。
有了单一事件报道的融合经验后,我们又把融合报道向制度化的纵深方向推进。在报社“频道制”的指导下,我们分别与报社评论部、经济部、欧盟分社联合推出了《思享者》《机遇中国》《卫华有话说》等一系列高质量栏目。在探索新技术应用过程中,新媒体中心与报社文教部和技术中心推出了中国日报首个数字人“元曦”,实现了媒体融合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新突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平台将持续涌现,媒体内容的消费场景将不断丰富,媒体协作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唯有不断革新,才能与时代共舞。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0月号,原标题为《唯有不断革新 方能与社媒时代共舞》。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