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动齐鲁|王尽美:信念如磐 饭盒言志

联合日报    2024-11-11 17:00:49

王尽美旧照

王尽美使用过的老式铝制饭盒

这是一件看似普通的老式铝制饭盒,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主人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王尽美。这个饭盒,见证了那段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峥嵘岁月。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2年9月,王尽美奉党组织指示秘密来到山海关领导工人运动。在这里,他目睹了工人们暗无天日的生活:每天劳作十几个钟头,所得工钱却仅有两三毛,还要忍受工头的无端殴打欺辱,稍有不慎甚至会丢了性命。他紧握着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工人们过上平等的日子。

当时的山海关没有党组织也没有工会,工人们都是按照地域划分帮派,四分五裂。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化名为刘瑞俊,住在老工人李耀东家里,他先是到山海关铁工厂最脏、最苦、最累的翻砂车间当了一名学徒工,成为铁工厂的一名冶铁学徒,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他在车间翻砂、干活;晚上,他便在夜校以教工人学习文化为名,进行革命宣传。为了让工人们明白事理、团结起来,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讲述在遥远的苏俄,工人是如何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

渐渐地,工人们觉得王尽美说话在理,有文化且平易近人,去过苏俄见过世面,是真正为工人着想的人。于是,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聊,王尽美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日复一日的奔波劳碌,使王尽美的身体愈发消瘦。为了挤出更多时间进行革命宣传,他特地买了一个饭盒带饭用。可他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时常在深夜下课后才想起被遗忘在一旁的饭盒,而此时的饭菜早已凉透。

夜色下,围坐在一起的工人们点着油灯,聆听着王尽美虽小声却又铿锵有力的话语:“不罢工也要冻死、饿死、被压迫死,与其受辱死,不如奋斗死!”

在他的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于1922年10月3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然而,京奉铁路局阳奉阴违,表面答应复工条件,背后却从经济上断粮绝路,整整拖了5天,企图拖垮工人队伍。

1922年10月9日上午8点,一辆火车呼啸着在京奉铁路上行驶。当它即将开进铁工厂站口时,司机眼前出现了一幕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前方的铁轨上挤满了工人!他们手举着“劳工神圣”“坚持斗争”的横幅、旗帜,口号声震天动地,在他们身后,工人队伍整整占据了100多米长的铁轨。

中国司机见状想要刹车,而英国纠察却抢过手把。车轮滚滚,速度越来越快,火车犹如一头巨兽,呼啸着向工人们冲来。冷风将工人们的头发吹得飞扬起来,一张张黑里透红的脸上却是视死如归般的坚毅。

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司机难忍满腔怒火,猛地将英国纠察推开,抢过手把踩下急刹车。终于,列车在巨大的摩擦声中停住了,此时车头距离卧轨的工人们只有十几米远。他们赢了!在停下的火车头前,他们用生命赢得了这次“火线”上的谈判,树立起京奉铁路上第一面胜利的旗帜。

这个随身携带的饭盒,成为了王尽美在山海关与工友们生死与共的最好见证,也是他初心坚定的生动写照。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王尽美深入工人群众,领导工人运动,他不畏强暴、不惧强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他的一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生,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一生。他用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至死方休的决心践行着初心使命,永远为后世所追寻。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讲述人:刘霞诸城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诸城百盛商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