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警惕!“死亡游戏”再现校园,严重可窒息致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朱洪蕾   2024-11-04 14:23:01原创

“我儿子这一次这条命真的算是捡回来的。”近日,一名湖南益阳家长发布视频称,其孩子在学校玩“梦回大唐”这一“死亡游戏”后迅速晕倒,并曾发出尖叫,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

11月4日,益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该局已采取措施,已要求全市学校进行排查,“截至目前,我们暂未接到其他学校类似情况的报告。此外,我们在加强生命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做了后续部署。”涉事家长表示,孩子已无大碍。

图源|网络

根据该游戏的体验者描述,“梦回大唐”游戏大概是: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然后由其他人按胸口等。

游戏的核心点是让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

该游戏之所以会被叫作“梦回大唐”,是因为在达到窒息状态后,体验者会短暂昏厥,产生一些奇特的感受,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幻觉。

死亡游戏。资料图

网上也有部分体验者发布自己玩该游戏之后的“所见所感”,这些感受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有人说“看见了童年的场景”,也有人说“目睹了梦幻景色”,甚至还有人称看到了“前世记忆”……

在这些玄之又玄的体验的渲染下,游戏才有了“梦回大唐”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字。

有网友表示,该游戏此前就曾在校园流行,但当时并非叫“梦回大唐”。

据此前报道,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刘少波介绍,“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注册督导师陈佩华表示,这款游戏目前在学校能够如此流行,应该跟孩子们的压力,他们的好奇心以及他们的刺激度有关。孩子们现在的压力来自学校、家长、学习方面的压力,很多时候无法释放。关于好奇,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身体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去了解,什么都想去尝试。这个游戏所谓死亡三秒,本身这个词就很富有刺激性,三秒意味着时间成本非常低,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完成它的刺激性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去做了。

公开资料显示,“死亡游戏”又叫“心跳游戏”或“闭气窒息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青少年当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传入我国,在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传播。

2004年,教育部在获悉“死亡游戏”在学生中传播的情况后,坚决制止此类危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

《光明日报》2004年报道称,据了解,相关省市已经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揭露此类游戏的危害,严令禁止学生尝试这种游戏,同时密切关注学生业余生活。教育部还要求各地中小学校结合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深入开展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课余活动。同时要求中小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保障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如今,“死亡游戏”死灰复燃,除了说明监管部门、平台、网站等对相关问题不够敏感之外,也给家长、老师提个醒,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娱乐方式,一旦发现苗头及时纠正、提醒。

北京晚报评论,死亡从来不是可以随意尝试的游戏,视生命如儿戏的游戏必须彻底封杀,美化传播死亡游戏的信息必须清理。“死亡游戏”屡屡死灰复燃,说明监管部门、平台、网站等对这个屏蔽词还不够敏感,才给了别有用心之人、所谓的体验者一再钻空子的空间。要想封杀“死亡游戏”,监管部门、平台等要常念紧箍咒,家长、老师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娱乐方式,一旦发现苗头及时纠正、提醒。莫等到悲剧酿成,再追悔莫及。

大河报评论,“死亡游戏”不仅不能进校园,也不能存在于校外,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围追堵截,直至其消亡,才能真正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受“死亡游戏”的迫害。从这个角度看,围堵“死亡游戏”,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

中国妇女报评论,“死亡游戏”打着挑战、刺激的幌子,利用青少年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引诱他们漠视生命,将年轻的生命推向悬崖边缘。面对“死亡游戏”的传播,各地需要严阵以待、严防死守,防范这类游戏戕害中小学生。当然,更要坚决铲除危险游戏的生存土壤。有关部门亟须加强对网络和文化环境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此类危险游戏的传播,让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朱洪蕾 综合 南方都市报、橙柿互动、央视新闻、中新网、红星新闻、光明日报、政法频道、中国之声、大河报、北京晚报、中国妇女报等)

责任编辑:朱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