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荐丨《唐诗光明顶》:六神磊磊唐诗顶峰之作,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盛唐诗歌精华都在这里了!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孟秀丽   2024-10-29 17:37:16原创

《唐诗光明顶》

王晓磊(六神磊磊)  著

文汇出版社

【内容简介】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张九龄……

生活在一个转折的时代里,如何面对人生的高光和暗谷?

他们的回答辉映了千年。

壮盛、明亮的历史时刻,大唐最有魅力的诗人纷纷登场——

冲出岭南、征服长安的小镇青年张九龄;拥有了一个少年最好的开场,从高峰跌落也能活出诗情画意的王维;浑金璞玉又时而情商欠费的李白;失意半生、终青云直上撑起大唐一片天空的高适;徘徊在盛唐诗人圈边缘,却逆袭成为时代最强代言的杜甫……

他们或昂扬、或闲适、或奔放、或傲诞,在盛世的诗酒风流中兑现着天赋,写下最好的年华。而高峰之所以为高峰,就是当遭遇从极盛的顶峰掉头向下的失落时刻,他们的诗歌依然能照见幽微、擦亮夜空。

【编辑推荐】

★六神磊磊唐诗顶峰之作!

唐诗三部曲第二部,历时两年,反复打磨。“光明顶”寓意最高峰,全书收录20多篇文章,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北固山下的一艘小船写起,到公元770年杜甫病故的小船收笔,将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经历过的高光暗谷,都写入书中。

★一本书串联所有耳熟能详的盛唐诗人,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盛唐诗歌精华都在这里了!足够专业、非常可读、绝不乏味。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王之涣、张九龄……盛唐诗歌全明星阵容一网打尽。

——30多首唐诗名篇力作深度赏析,视角别有天地,见解深刻又不乏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以诗带史,书写了盛唐诗人的个人命运和情感勾连,在跌宕起伏的时代风云中,窥见唐诗黄金时期的盛况。

★唐诗就是人生。在唐诗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

“在一个开明的盛世,如何兑现自己的天赋?”

“当时代掉头向下,遇到个人无能为力的时刻,应该如何自处?”

这些千载留名的大诗人,也不过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和你我一样,他们也要在具体的生活里艰难跋涉。原来那些世间的繁华真理,我们所要经历的颠沛流离,早就被他们写在了诗里。

★戴建业、骆玉明、马伯庸、罗振宇 倾情推荐!六神磊磊是解读唐诗的高手行家(戴建业);我认识的当代中国口语化写作的第一人(罗振宇);分寸把握得特别好:轻而不浮,肥而不腻(马伯庸)。

★多位名校老师推荐给学生的唐诗读本,来自一线读者的评价:

——风趣 浅显易懂,轻松幽默,用现代通俗的语言和搞笑的比喻,勾勒出了唐朝诗人和诗歌的历史,读起来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浪漫 史料丰富,写法俏皮,唐诗是大浪漫,六神磊磊有小浪漫,一大一小浪到一起就特别感人,好几处他写到诗人一生的结尾,搭配诗歌本身,都浪漫得让人想哭一哭。

——深情 有趣的六神磊磊仿佛最好的“文学解说员”,他的好一是在于通俗,平易近人不端着,二是在于精准的视角和洞彻的观察力,三是“花言巧语”的趣味中那时不时流露的深情,无论是对于诗歌、金庸还是文学、人生。

——侠气 把人带入一个五色缤纷的唐诗世界,看当时的诗人们如何遥吟俯畅,逸兴遄飞;如何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如何华山论剑,巅峰对决;如何十八相送,生离死别。

——严谨 文字通俗浅白、旁征博引,用唐诗带唐史,以唐史顺唐诗,熟读唐诗,方能有此作。本书的选材和结构让人大呼过瘾。

——现代 唐诗不仅通向古远,还通向当下。在这本书里,你对诗人不会再仰望,而是相逢。在“有血有肉”的诗人身上,多多少少能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作者简介】

王晓磊

笔名六神磊磊。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2013年起开始写作,对唐诗和武侠小说进行解读,因为犀利、独到的视角而广受好评,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唐诗解读、普及者之一。著有《唐诗寒武纪》《六神磊磊读唐诗》《给孩子的唐诗课》《六神磊磊读金庸》等。

【名家推荐】

从文化大咖到普通读者,他们都爱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是一位富有灵气的青年作家和评论家,不仅是金庸的隔代知己,也是解读唐诗的高手行家。

——戴建业 古典文学教授

六神磊磊是我认识的当代中国口语化写作的第一人。这样的书,只是偶然出现在唐诗的门口,它出现在任何一门高大上的东西的门口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东西。

——罗振宇 罗辑思维创始人

以戏谑的方式写历史现在很流行,它写作的难度在于很难把握住幽默与油滑的关系,六神磊磊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在于他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我总结为八个字:轻而不浮,肥而不腻。

——马伯庸 作家

六神磊磊是我很关注的写作者。这本著作寓庄于谐,举重若轻,堪称一部鲜活的唐诗小史。

——张帆 北大历史系教授

六神磊磊君讲唐诗,最当得起明白晓畅、言之有物这话。

——止庵 学者

最高境界是让所有人都看得懂,专业的人不觉其浅,非专业的人不觉其深。

——董希平 古典文学教授

唐诗比他熟的,远没他文采好;比他文采好的,唐诗远没他熟。这是我平生所见有关唐诗可读性最强,见解最精辟的书。读完这本书,你对唐代那个诗歌的锦绣之世,将会有不亚于专业程度的了解。

——史杰鹏 历史小说家

六神磊磊是个有趣的人,他读金庸,读唐诗,都别有天地,自成一家。

——蒙曼 学者

一直羡慕写字的人。一个人,一支笔,不用抛头露面,不用和周围你来我往,安全,逍遥,孤独。只是,想想他每天下午2点带着手机电脑和茶在咖啡馆写作,我都替他焦虑。在节目中他曾气定神闲地对我说,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忘记的准备。我们都会被忘记,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还是要努力被记住。这也是文字的意义。

——陈鲁豫 主持人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公号,说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原创一个很难超越的标杆亦不为过。六神磊磊以金庸武侠小说这个大IP为基本盘,用笔如剑,纵横千古,落在当下,谈世道人心,说兴亡成败,让读者大呼过瘾。

以金庸武侠这个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写手,不知凡几,为什么六神能如此绝尘?我以为关键在于他对中国古诗词特别是唐诗烂熟在胸,更难得的是他既能以现代人的视野来读唐诗,又能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去体察古代诗人的情感与胸怀。如此读唐诗既没有古今之隔,又不流于戏说的油滑。六神磊磊读唐诗,颇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趣。了解六神磊磊如何读唐诗,才能明白他解读金庸武侠令众人如醉如痴的功夫从何而来。

——十年砍柴 专栏作家

曾经他写杜甫,他说杜甫迟来的功名与成就,像是“一个小号的逆袭”——这种说法很打动人,入了半截土的事,被他一说,总觉得是抖掉了历史的陈旧的尘,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气息。再说得直白点,就是把看似标本一样蔫萎的菜,做成一款时髦的料理。我觉得,就是他了。

——张知依 《北京青年报》记者

“如此读唐诗既没有古今之隔,又不流于戏说的油滑。”从语言风格到章节设置,都赏心悦目。

——读者

他是用金庸来批判,用唐诗来欣赏。

——读者

【目录】

盛唐,那个传奇的公元736年

一艘小舟飘开的盛唐序幕

张九龄的三个关键词

孤鸿海上来

孟浩然:一杯敬故乡

没有我,你们开不了场

诗家险地:从庐山瀑布到洞庭湖

抓住那个王翰

秦时明月汉时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请叫我情绪价值之王

天上掉下个莽撞人

为什么他们不喜欢李白

莽撞人你可比不了

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没有李白

愿为长安轻薄儿

李白和杜甫:好兄弟一被子

公主琵琶幽怨多

755年,杜甫的《命运》在叩门

诗圣就位!杜甫的九大交响曲

杜甫的太太:我好像嫁了一个假诗人

人生最后几年,杜甫在想什么

平平无奇杜子美

天罡尽已归天界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精彩摘句】

1.世间最令人欣悦的便是希望二字,那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P8)

2.公元 736 年,便是诗人们希望最饱满的年代,是孕育着最大可能性的年代。这一年,光压着暗,青春压着苟且,信心是最响亮的调子,明天是最让人期待的物事。恰如李白那句“阳春召我以烟景”,这一年就是唐诗的烟花三月。(P8)

3.在唐诗的世界里,一旦有可疑的小船单独出没,你便要打起精神了,因为往往会有杰作诞生。后来李白、张继、柳宗元等人的小舟莫不如此。(P10)

4.既然还没强大到让世界都相信我,那我便做第一个相信我的人。(P21)

5.自信,乃是对人生高度的想象力;而坚持,则是在人生低谷里的爆发力。(P26)

6.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意志多强大、才能多卓越,仍然有许多事会超出个人的能力。凭借个人的奋斗,固然可以完成许多壮举——小镇青年可以冲出岭南、征服长安,险峻无比的大庾岭路也可以凿通,然而单凭个人意志,对抗不了时代的风气,挽救不了历史的拐点。(P36)

7.在个人无能为力的时代,唯一能做的是什么?(P36)

8.在荆州,张九龄寻觅到的这个终极答案就叫作——态度。当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至少你还可以有态度。(P46)

9.作为诗人,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站在时代的面前。大概就是:可以纠结,可以挣扎,可以保身避祸,但绝不蝇营狗苟、同流合污;把诗歌当作功业一样去追求,一样可以成就不朽,甚至,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不朽。总结一下就是:一、永远保持内心的高贵;二、永不放弃感受和思考;三、功业可以有尽头,而艺术没有尽头。(P46)

10.有时候,时代的共鸣太强了,你会分不清一件事究竟是自己的梦想,还是环境的回响。(P52)

11.中国诗人的创作生命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和权力的关系。看一个诗人最终能够走多远、境界有多大、成就有多高,某种程度上就看他多大程度上能对抗、消化,乃至超越这种关系。杜甫的选择是“爱”,把对功业的爱推而广之,扩展成对广大人间的爱;李白的选择是“跳脱”,你不带我玩那么我也不带你玩,咱去俗世之外寻找更缥缈的终极。而孟浩然的选择,是故乡。(P61)

12.孟浩然《过故人庄》,就是隐到了已经没有隐者,只有生活本身。(P64)

13.大自然是没有所谓“此时此刻”的概念的,天地宇宙也是不会眷恋此时此刻的,唯独人心才有。(P71)

14.纵然明知道光阴弹指、生命短促,诗人仍要“穷千里目”,想看多一眼、看远一点,想去寻求更高远的境界,看到更广阔的风景,要在这周而复始的永恒中寻到意义。(P71)

15.杜甫的笔下,洞庭湖能横坼吴楚大地,能浮起日月乾坤,这其实不是洞庭湖的波澜浮起来的,而是杜甫的心胸浮起来的。(P84-85)

16.一首诗歌,当它至臻至美,达到了极其高的艺术境界之后,就已经不用赏析、不用诠释了,这与一首至美的乐曲、一幅至美的画是一样的,它本身已经是情感的超导体。(P88)

17.张九龄一生的诗,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职场诗”,总有一种和任免升迁挂钩的干部气,《望月怀远》却没有。这首诗没有干部气、没有贬谪气,只是单纯的思念,思念是唯一的主角,也是唯一的客体。站在明月之下的这个人,他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少年,是仕宦还是布衣,是贤士还是弄臣,乃至是张九龄还是李林甫、安禄山,都不重要;他思念的“情人”,是异性还是同性,是友人还是兄弟,是君王还是妇孺,也都不重要。(P89)

18.诗和诗是不同的。有的诗是助燃式的,有的诗是催眠式的,有的诗是唤醒式的。而《望月怀远》就是唤醒式的。

19.诗家险地,其实也是胜地。当盛唐诗人们一抬头,都能看见这日月,提示着他们这是最好的年华。(P90)

20.这几乎是一个少年人可以拥有的最好的开头:才华是会被尊重的,天赋是可以兑现的,阶层是能够跨越的,王公贵族们是靠谱识货的,失意者是会被安慰的,时代是不会辜负个人的。这类故事的主角,我们叫天选之子;这类故事发生的时代,我们通常称之为黄金时代。(P120)

21.一个少年,从相貌到才华都极度出众、毫无缺点,并很早就获得了莫大成功,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可能,是他之前走得太顺了,今后经不起坎坷摔打,心态失衡;另一种可能则恰好相反,因为他早早就收获了足够的认可,培养起了自尊和自重,内心已然达到富足、丰盈的状态,哪怕今后遭遇恶意、贬损、误解、轻蔑,哪怕一度失落彷徨,他也能大体上平静温和地度过。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谁、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P120)

22.诗人王维和画师王维携手,共同对抗着失意者王维。(P125)

23.盛唐情绪最稳定的诗人,得志的时候不会飞扬跋扈,失意的时候也不会极度悲伤怨艾,如同他后来写过的著名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恰恰是他一直走来的方式。(P126)

24.李白,为人极其可爱。(P135)

25.戴天山的道士也好,蜀中的朋友也好,金陵子弟也罢,李白这些动人的诗都是写给同一类人的:朋友。换句话说,都是平等交往的对象。(P147)

26.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在襄阳。这年他三十三岁,还在青春期,因为他的整个人生就是漫长的青春期。(P150)

27.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士大夫几乎人人会作诗。但数千年来,无数诗人中,可说没一个在大众层面得到过比他更多的热爱,甚至屈原、杜甫都不行。老百姓对屈原是尊崇怀念,对杜甫是敬重钦佩,但对李白是彻头彻尾的喜爱。(P168)

28.李白靠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民族的记忆方式。(P170)

29.他把“月下独酌”这样一个原本特别寂寞的场景,永远地变成了我们印象中的欢闹盛宴。因为有个这样的李白,每当后世的我们面对孤独、落寞的时候,都会无端生出一点勇气,增加一点通达和乐观。(P170)

3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似大俗,其实大雅,信手拈来却又重如千钧。人们总说,这首诗的美好,在于写出了深厚的友谊。错了,这首诗最动人的还不是友谊,而是另外两个字—平等。(P172)

31.平视,是人类之间最动人的视角。(P172)

32.李白与杜甫,两个站在珠穆朗玛峰顶上的最杰出的诗人,恰恰都有着炽热如火、又纯净剔透如水晶的心灵。(P176)

33.诗人要对抗孤独、对抗绝望。诗人的最大敌人往往就是他自己,他要战胜自己。(P179)

34.在人生那永恒的绝望中,一个李白扶着另一个李白站起来了:那个高举金樽、痛饮一醉的自己,扶着那个中年失意的自己、有志未酬的自己、感慨伤怀的自己,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P180)

35.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写可能发生的事。此时此刻,李白和“亚圣”暂且达成了一致。已经发生的事是什么?是行路难,是不得志,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是“南徙莫从,北游失路”,是长安的冷漠世故,是玉真公主别馆里的饿肚子。此刻,李白压根不写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只写他相信可能发生的事,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会来的,会有的,会到的,不接受反驳。(P180)

36.通常来说,好的时光每到了最后阶段,人们便会出现一种情绪,便是急切。(P194)

37.友情,一向是易碎品。双方隔绝时间的拉长,彼此命运的颠沛,都容易使人把朋友淡忘。(P214)

38.无论多么不情愿,时代总是掉头向下了。(P219)

39.闻一多曾说,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P215)

40.《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就好比《命运交响曲》。“命运”是全诗紧紧扣住的主题。诗人的命运,孩子的命运,权贵的命运,朝廷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失业徒的命运,远戍卒的命运,所有人的命运交汇在一起,有荣有枯,有笑有泪,汇成纤毫毕现但又波澜壮阔的洪流。(P251)

41.它们不只是“诗圣”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唐诗的筋骨。如果拿掉它们,唐诗都会大为减色,甚至将不成其为唐诗。(P254)

42.杜甫这个人就是这样,再狼狈、再穷蹙,他的光芒却是浇不灭的。他的心胸里仿佛有一棵大地之树,苦难越是浇灌,就越高大蓬勃。(P264)

43.诗人是什么?借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其实就是“嘴替”。所谓嘴替,就是替你说话,替你表达,替你发泄,替你把自己讲不出来的话给完美地讲出来。(P290)

44.在所有存世的五万首唐诗里,分量最重的五个字是哪五个?姑且列举一句吧:国破山河在。这五个字,一字有万钧之力,重如日月山河。(P298)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