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实施“双向培育” 助力乡村振兴

齐鲁红星 |  2024-10-26 08:14:01 原创

李扬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启动“大众党建案例库”征集展示活动(投稿邮箱dzrb1939@qq.com),面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征集优秀党建案例。以下为本期入选案例。 

今年以来,德州市宁津县创新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和优秀乡土人才“双向培育”工程,以“将农村乡土人才培育成后备党员干部、村‘两委’干部培育成乡土人才”为目标,联合推动落实全员培训、全面覆盖、全周期管理,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的乡土人才队伍。

有的放矢,建立培育机制。建立需求报备机制。立足本地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组织部、党校、乡镇(街道)统筹联动,在全县552个行政村范围内,聚焦农业生产经营、农技推广、农业农村技能、乡村规划建设、乡村治理5大类乡土人才需求,开展摸排,收集培训需求材料930份,摸清底数、精准对接。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乡土人才中的民营经济领导者、家庭农场管理者、返乡创业人员等6类人群以及在农村承担管理职责的党员干部建档立卡,针对个人基本信息、专业技能特长、发展潜力等数据建立2万余份动态档案,根据反馈情况适时调整培育策略。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建立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县乡党校组织承办,财政部门加大投入,有关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基层组织配合落实的培训格局,每年为全县培训5000名左右农村实用人才,使每个行政村的村“两委”干部至少掌握1至2项致富本领,在每个行政村至少把2至4名优秀乡土人才培育成入党积极分子或成为预备党员、干部候选人。

优化课程,丰富培训模式。分层分类培训,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党性淬炼+能力提升”分类课程体系,设置15个主题、143期培训班次。在党性淬炼课程,重点对乡土人才实施党的理论系统化培训全覆盖;在能力提升课程,围绕本地“一金一木”特色产业和“津尽悠味”特色农业,开设乡村振兴专业化课程,提升村“两委”干部“双带”致富能力。延伸培训链条,丰富教学方式。遴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科技小院”专家人才等8类优秀乡土人才,组建77人的共享师资队伍,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传授+现场教学+交流研讨+展示对接”五位一体教学。打破条块限制,拓宽教学框架。整合农广校、县开放大学、农技推广机构等教育资源,打造包含红色教育、历史人文、产业经济等30余处现场教学点,就新媒体应用、基层治理、农业技术等实用技能进行实地培训。同时,筛选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公益性培训和实习实训任务,补齐了乡村振兴中农村干部的能力短板。

搭台对接,提升培训质效。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实施“明星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在全县遴选100名能讲能干的党支部书记代表,作为县乡党校校外辅导员与“双向培育”学员对接,带动96名乡土人才递交入党申请书。强化校外实践锻炼,推荐“双向培育”学员与新发展农村党员177人入职农村(社区)网格员,参与村(社区)管理。引导“双向培育”对接助力“归雁工程”,吸引外地各类人才1535人返宁创业。拓宽作用发挥领域。深入“互联网+”“直播带货”创业领域,完成村党员干部电商能力提升培训2500余人次,配合打造市级电商示范镇1个,协助对接32家企业,直播销售100余种产品,培训600余党员干部成为家庭农村经营者、民营企业带头人,向8家本地重点民营企业推荐技能型乡土人才500余名,缓解了人才创业和企业用工的“双向”难题。强化训后政策帮扶。加强“双向培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衔接,争取上级帮扶资金1400万元,发放银担“总对总”担保贷款123笔,金额超亿元,带动全县村集体经济村均增收3000元以上。

策划:吴永功

统筹:李扬

通讯员:刘志猛 张峰峰

责任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