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三艺节观察丨好戏山东:把生活搬上舞台,为人民和时代放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孙远明   2024-10-22 10:01:28原创

10月16日,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简称“山东十三艺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柳子戏《大河粮仓》在山东剧院演出。

这是一个描写黄河边盐碱地变身大河粮仓故事的剧目,演员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生动表达,让观众看到了三代农业科技人员跨越70余年的追梦之旅。当天正是世界粮食日,二者主题的契合为演出增添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柳子戏《大河粮仓》

这是山东十三艺节期间的一幕。今年9月29日至10月2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文艺活动暨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在济南、烟台、临沂、滨州和菏泽举办。活动重点汇聚近三年来我省新创作推出的众多优秀文艺作品,质量为先,突出惠民,戏曲、音乐剧、舞剧等品类丰富多元,可以说是齐鲁文艺百花的一次集中绽放,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艺术的交响、文化的盛宴,再次擦亮了“好戏山东”品牌。

“好戏山东”若要叫得响、传得开,离不开观众的口碑。从此次艺术节参演的剧目来看,质量高、本土化、小切口、时尚的表达,更能贴近观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宏观角度来说,不少作品都和柳子戏《大河粮仓》一样,主题鲜明,富有时代内涵,把山东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

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

本届艺术节开幕式上亮相的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以小见大讲述新时代黄河沿岸乡村振兴的真实故事;《青春之城》讲述临沂物流与商城的进化,展现新时代临沂高质量发展的青春画卷;京剧《大运河·南旺闸》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织出感人的大运河修建故事;吕剧《烈烈渤海红》生动展现了渤海老区的革命历史;舞剧《大河之洲》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反映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从微观来看,许多剧目从小切口着手,以小见大,将百姓身边事搬上舞台,积极反映人民生活,运用喜剧等表现形式,拉近了舞台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看得懂,爱看。

入选新创作优秀小型剧(节)目展演的16部小型剧目和24个节目在这一点上表现突出,充分发挥小型作品短小精干优势,聚焦群众身边小事,重点描绘乡村振兴蓝图,重点关注移风易俗现代文明理念建设。

聊城冠县蛤蟆嗡小戏《温情窗台》聚焦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问题;邹平吕剧《老牛嫁女》批判高额彩礼现象;《老蟹出圈》《上直播》则犀利地批判网络直播乱象。山东梆子《闯关赴任》让观众领悟为官当廉的深刻道理;吕剧《图啥》在轻松幽默中引发大家对 “为人民服务” 内涵的反思。茂腔小戏《小欢喜》中的婷婷、周姑戏《望故乡》中的玉海、音乐剧《永不迷航》中的王守舵,这些“小人物”身份普通却怀揣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怀。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不少剧目反映出文化“两创”的成果,大胆创新,为传统艺术的表达赋予了多重魅力,为好戏的传播增添了旺盛的时代活力。

京剧《弄潮》

10月19日、20日,现代京剧《弄潮》在山东济南省会大剧院上演,剧目以 “连钢创新团队” 先进事迹为原型,将 “硬核” 工业与国粹底色相融合,在舞台上铺展开一幅现代工业美学的壮丽图景。多媒体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舞台的空间感、色彩感,剧中音乐大胆运用“电音+戏曲+交响”的模式,“俘获”了年轻人的心。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类似“好戏+”的舞台呈现方式,在本届文化艺术节上屡见不鲜。《我家门前有条河》以黄河滩区发展为背景,融合现场电子乐与传统民乐,融入网络直播带货等流行元素,贴近现代生活;《永不迷航》融合渔家秧歌、渔家锣鼓、渔民号子等非遗元素,独具海洋特色;话剧《烟火人间》以青岛里院为背景,细腻描绘上世纪改革开放期间居民的烟火人生,舞台美术设计亮点突出,道具充满时代气息,唤起观众对往日生活的温情记忆。

山东是文化大省、曲艺大省、戏曲大省。近年来,山东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着力精品创作,擦亮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品牌,持续推动全省文艺工作全面繁荣与高质量发展,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立上舞台。

十月金秋,山东十三艺节的举办不仅为近三年我省文艺成果提供了集中展示平台,还推动不同艺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文化创新。相信通过此次活动展演,会激发更多文艺团体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讲好山东故事,展现齐鲁风韵的精品力作,给观众带来更高质量的视听审美享受。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责任编辑:孙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