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广播王雷:“啪啪打脸”之后,我也成了一名网络主播 | 全媒实战家
全媒体探索 | 2024-10-14 13:24:38 原创
作者:王雷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9月号
王雷
现任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交通频道新闻部副主任,《一路畅通》《交广帮忙》栏目主持人。从业20年,多次荣获山东新闻奖、山东广播影视大奖,所主持的节目曾获评山东新闻奖名专栏等。
2021年试水短视频平台账号运营,2022年获得“全国广播电视融媒创新发展优秀主持人”称号,2023年获得“‘声音盛典’十大跨界主播”称号。全网粉丝近300万。
近期,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对2024上半年省级台融媒主播传播的观察结果,其中全国新闻类主播TOP20榜单中,由我运营的账号“主持人雷哥”名列第十。三年时间,我这个传统媒体主持人“出圈”了。
从被动转型到主动探索,从排斥到热爱,我的跨界主持源于同行一句话:“别让你的才华限制在‘戏匣子’里,跳出来闯一闯。”
“啪啪打脸”之后,我成了一名网络主播
三年前,我担任某频道节目部主任,负责主持人和节目日常管理。其中有位90后女主持人在快手平台经常分享美妆和健身短视频,已经拥有几万粉丝,算是个小网红了。同事们对她玩快手颇有微词,觉得这有些“不务正业”。我也很认真地和她谈过一次,希望她把工作重心放在电台节目的研究上,别把时间浪费在短视频和直播上。
在那次谈话之后没多久,台里成立了MCN,各个频道也下达通知,鼓励大家“拥抱融媒体”,主持人、记者都要注册抖音、快手账号,学习短视频的拍摄和剪辑。
“人人都可以做主播”“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短视频平台能有什么作为?作为一名传统媒体主持人,起初我对短视频平台是比较排斥的。让我们专业主持人转战短视频平台,不就是“千里马拉犁耙——大材小用”吗?
但传统主持人的自信和傲慢很快被“打脸”——原本以为随便发布一段短视频就会收到无数点赞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点赞25”,几百的浏览量和个位数的点赞让我一度怀疑人生,粉丝们的眼光都那么高吗?仔细分析下来,发现自己零基础扎入短视频领域,还是缺课太多。
刚刚接触短视频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内容垂直、什么是流量池,也没了解粉丝需求,不注重视觉效果,更没考虑语言表达。发布的视频一会儿是吃喝玩乐,一会儿是人生感悟,甚至还发布过育儿经验……零乱的创作内容,导致账号粉丝增长缓慢、观看数据惨淡。痛定思痛后我开启了“四处求学”之路。
在逐渐掌握基础技术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媒体人的跨界定位。一位短视频平台运营专家的讲座吸引了我,他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在你最擅长的领域去赢得粉丝”。是啊,“说新闻”才是一个媒体人最擅长的领域,于是我删除了之前杂七杂八的视频,重新规划了内容,从“说新闻”入手。
新闻记者初探“流量密码”
新闻记者转战短视频平台,怎样才能掌握“流量密码”,将融媒体账号做大做强?从2020年9月初到10月底,全平台50天涨粉50万的实践,让我咂摸出媒体人做融媒体的真正优势,那就是专注新闻领域,尽己所能为百姓鼓与呼。
因为工作原因,我每天要浏览国内外大量新闻,某一条新闻的内容触动了我就想评论两句,这时传统媒体人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新闻评论更专业、权威、理性、全面,迅速吸引了大批粉丝。
其中,2021年我在快手平台发布的视频《济南交警寻找京K85279车主》创造了3216.8万的播放量,一条视频增粉近5万。这条短视频所讲内容很简单,济南高速交警视频巡检中发现有个轮胎掉落在高速公路上,车辆纷纷避让。待交警赶到现场,发现轮胎已被好心人搬至高速护栏以外,调取监控发现是京K85279的车主和一位乘客做的好事。果然是“正能量有大流量”,这条短视频让我发现,这才是主流媒体人深耕短视频领域真正的“流量密码”。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大家最关注的,以传统媒体端节目为依托,我发布的大量关切民生的评论获赞无数。比如,2022年冬天发布的《百姓冷暖大于天,暖气不热谁来管》,就是根据电台“帮忙热线”市民反映的问题而进行的评论。很多居民反映家中暖气只有18℃,刚刚达到供暖的最低标准,“不热但冻不死”。暖气不热的原因有历史遗留、城市规划、管道老化等诸多原因,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是让老百姓挨冻的理由。这条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共鸣。
有了社交平台的加持,一条一分多钟的短视频也可以有效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推动线下难题的解决。
2022年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有位山东济宁的家长给我发私信,反映济宁某校很多学生在板房里上课,闷热不说,还有难闻的味道,怀疑甲醛超标。电台新闻节目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但事情进展缓慢。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家长,对家长的担忧感同身受,于是发布了相关短视频。这条视频迅速登上济宁同城榜第一位,很快我就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复,他们承诺协调学生到其他学校就近上学,不再使用板房。没想到,一分多钟的短视频也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掌握了“流量密码”后,我又陆续发布了《支援石家庄的护士鞠躬遥祭,泪别妈妈》《青岛三姐妹偷偷组团回家看奶奶》《聊城大姐用烧火棍画美女》等短视频,都获得了千万级播放量、数十万点赞量。
面对热点,评论不妨“慢半拍”
短视频时代,任何融媒体账号都需要流量,但不能被流量“绑架”,不能采信网上未经证实的说法“博眼球”,这是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2024年高考期间,某地交警部门发布的短视频迅速登上热搜。《高考第一天,监考老师竟然走错考场,交警紧急送达》,单看标题就很刺激,让人不禁想评论两句。然而,作为一名媒体人,我深知新闻真实性是生命线,新闻报道中要遵循“三见面”原则——爆料者是谁?当事人是谁?第三方又是谁?短短二十几秒的视频中怎么判断是监考老师走错考场?一般情况下,监考老师会提前封闭管理,提前进行模拟演练,不可能跑错考场。我忍住了评论的冲动。果然,事件很快反转,那位女老师并不是监考老师,而是一位送考的高三班主任。如果之前未经核实就发布视频及观点,无疑是对账号公信力的损害。
再如,堪称“报道乌龙”经典案例的“秦朗寒假作业丢在了巴黎”,一名网络主播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竟然有众多媒体参与其中,发现报道有误也只是一删了之,这是媒体人做融媒体一个很坏的习惯。面对这些“异常”的新闻事件,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既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学无止境,
做一名合格的融媒体人任重道远
信息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体人的核心能力就是一件事情发生后先判断真伪,再迅速地把这个事件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不叫新闻人,只能叫看客。不管是在传统媒体端还是在融媒体端,新闻的真实性都是媒体人要牢牢守住的底线。
除了辨别新闻事件真伪的能力以外,传统媒体人转型还需学习如何更接地气。媒体人给受众的感觉总是“端”着,不管是做短视频还是做直播,都放不下架子、俯不下身子。这一点主持人尤为突出,总是认为我最了解受众、我是专业的、我学过系统的采编……这种“自以为是”在融媒体端会输得很惨。
我认为短视频的内容不一定追求“高大上”,而是要抓住网民的痛点和共鸣点。比如主持人撒贝宁和朱广权,他们在确保节目内容权威性的同时,又能用互联网思维想问题,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观众互动、传播正能量,这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短视频平台有很多同行凭借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赢得百万粉丝,这就衍生出了一个新课题——主持人语言风格的转变以及尺度的把握,这也是传统媒体主持人转型的必修课。除了接地气以外,在短视频平台,主播还要有自己的风格,或犀利或风趣。在这点上,不得不佩服许多东北同行,他们天生是段子手,自带喜感,魅力无限。
传统媒体人转型做融媒体,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做出爆款、如何适当迎合平台算法、如何高效表达、如何适当输出价值观、如何选择最佳报道角度等。在融媒体“异军突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一定要顺势而为,把拥抱融媒体当成一件正事,把研究融媒体当成一件很有趣的事,珍惜每一位关注你的粉丝,发好每一条新闻短视频,改变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短视频的算法规则在不断调整,不变的是传媒人的初心。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深挖、创新,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融媒方法论。
(作者王雷: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交通频道新闻部副主任)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9月号,原标题为《跳出来闯一闯,寻找自己的融媒方法论》。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