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亭:做好村子“当家人”
Hi威海 刘佳琳 2024-10-09 14:17:34原创
初秋时节,走进临港区汪疃镇汪疃村,金黄柿子、火红苹果挂满枝头,与红瓦白墙相映成景,平坦的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养老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老年门球场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这幅乡村美景,离不开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的努力拼搏,更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忠亭17年如一日地带领“两委”、党员“心系一方人、智往一处谋”的艰苦付出。
“幸福食堂要安排人一直盯好,老人吃的东西,必须得卫生”“这两天忙着秋收,卫生环境不能松懈,这一期卫生死角照片已经发下去了”“合作社的蔬菜大棚正逢换季,地都腾出来了,大家对于下季度种些什么有没有建议”……
9月30日,在汪疃村会议室,于忠亭事无巨细地和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探讨近期村务细节,像这样的座谈会,汪疃村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
作为临港区最大的村,汪疃村现有常住居民1200多户,大大小小的村务一年365天不断,想要当好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不是件容易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汪疃村是个没人敢接手的“烂摊子”。眼看着村子发展走入“穷巷”,2007年,于忠亭站出来,他参与村党支部书记竞选,成功当选。
“当时我经过很多思想斗争,心里有不少顾虑,但村里养育了我,我不能忘本,我要回报村里。”谈起参选初衷,于忠亭这样说。
17年来,村民间有矛盾,于忠亭就一趟趟上门,从老党员、老干部入手,坐在炕头上拉家常、讲道理;党支部缺乏凝聚力,他就带领班子一起,推行“支部扛旗、党员入网”,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反馈至村“两委”研究解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民逐渐拧成了一股绳。
“想知道我们党支部、我们村团不团结,就看每月一次的座谈会。村民代表们从过去‘光听书记说’,到如今‘争先恐后发言’,人人都愿意为村里更好的发展‘支上一招’‘唠上一句’。”汪疃村村民于从臣评价道。
人心齐了,但还有另外一件“老大难”在等着于忠亭——在他之前,村集体遗留欠账高达100多万元。怎样才能将“负债村”变身为“富裕村”?
于忠亭明白“集体经济不发展,老百姓不富裕,再好的愿景都是空话”这个道理。上任后,他带着“两委”班子南到广州、北到保定,经过一年多考察,确定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流转1700多亩土地,成立毓景专业种植合作社,打造了集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毓景生态园,建成果蔬大棚12个、国家级标准垂钓场地4个,栽植干杂果及绿化苗木900多亩,引入特色农文旅项目,每年吸引3万余名游客慕名而来。仅2023年,合作社分红就达45万元,村集体总收入近200万元。
从2007年负债百万元,到2014年债务清零,再到2024年,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将收到第一个“十年”分红,村集体经济被盘活,村民有了更多收入,日子愈发滋润起来。
从47岁到64岁,于忠亭也从精神头十足的“后生”变为白发参差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努力下,汪疃村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农业旅游特色村”“山东省美丽休闲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示范村”。“看着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心里真为大家高兴。”于忠亭说。
一如往日,于忠亭步履匆匆地行走在蔬菜大棚里,面带微笑地坐在村民炕头上,全力抓实产业、聆听百姓心声。于忠亭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我将把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继续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威晨 通讯员 祁鹏)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贾文娟
编辑:刘佳琳
责任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