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及第中学:潜心研究,扎实实践,一体推进内涵式发展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4-09-29 17:20:59原创

近年来,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倾力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教育生态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师德为先精细管理,素质教育释放活力,形成一整套教育管理评价考核机制,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创新发展,育人质量不断提高,育人成绩稳居全市前列,赢得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高度赞誉。

2024年高考再攀新高。及第学子不负众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尖子生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重本、普本上线实现持续高位运行,各项指标全市遥遥领先,他们出色的表现,彰显了学校教育成果和学生风采,向学校、向家长、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海军招飞工作先进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全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示范校、全国中学生示范文学社团、全国英语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数十项国家、省级荣誉称号。

发挥党建引领,为内涵发展培根铸魂

近年来,昌乐及第中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打造“红色领航铸红心”党建品牌,以“红色引擎”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党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确保党的建设与学校内涵式发展度融合。通过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打造红色堡垒,激发党员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组织评选“红烛先锋”,建立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名师工作室,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坚持把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目标有机融合。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史教育织紧织密思政育人网络,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专题教育,构建全覆盖、沉浸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学校坚持把红色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使命。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聆听英雄事迹,走华野六纵攻山路感怀峥嵘岁月,从不同的角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让“红色课程”落地生根,让课堂成为“红土”,引领师生学思践悟,砥砺成才。

课程迭代创新,为内涵式发展固本奠基

近年来,学校聚焦“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双新”创建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行动,不断优化学校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增强学校课程结构的系统效应,提升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

完善德育课程建设,构建“活动引领”的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节日课程,利用升旗、入团、学生党校等载体,研发仪式课程,依托当地红色基因、传统文化、校史村史等资源;积极研发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等等。通过学校、村居、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联动,以课程的形式扎实落地,让德育具有了生命活力。

推动特色课程建设,构建“五育并举”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重点推进建设实验类课程、阅读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规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7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实施,创新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形式和实验环境,努力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能力。积极开展全学科大阅读课程,各学科编制阅读材料,统筹安排阅读时间、地点、内容,逐级开展阅读座谈会、交流会和报告会,开展阅读竞赛、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等,着力打造书香校园。修订完善《及第中学社团活动实施方案》,组织高二、高一年级开展全员社团活动,共组建13大类别、70多个社团,实现了“人人有社团,个个都发展”的成长目标。特别开设国医学堂社团,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和实施,开设校内半日劳动实践课程,设立“番茄王国”“吉他小镇”“槐花谷”等劳动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外出参加校外劳动,全面落实了劳动教育的要求,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熟练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研发实践课程,构建“我与社会”的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开展春季远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远足·研学·磨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挑战身体极限中,磨练意志,超越自我,了解昌乐古老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物产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服务家乡的意识。除了固定的远足活动,学校还结合实际,让学生走出去,更好地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更充足地学习动力。

改革教学管理,为内涵式发展启智赋能

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打造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教学评一致性”活力大课堂,深入实施实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不断优化课堂环节,以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维度为标准,聚焦落实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大方面的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课前四个要素、课中三类问答、课后三项常规”,并对所有环节进行评价考核。

开展教学环节“1%改进行动”,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细致划分课堂教学若干个步骤,对每个环节在容易被忽视和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求1%的改进提高,并对重点核心环节制定实施了详细的改进措施,把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形成闭环管理。抓严常规教学,严格落实学生定时定量规范训练本、纠错本、反思记录本“三个本子”教学常规,定期开展簿本检查展评活动,年级一周一抽查,一月一普查,学校一学期两展评。优化线上教学育人巡查机制,积极推进线上观评课制度,精选中层干部和班组长组成40人的线上教学育人巡查小组,每天对课堂中的教与学进行视频巡查,每人每天抽查四节课,对教情、学情形成八节课评价,每日一反馈,每周一总结,每月一通报,每学期一表彰。

精细管理,为内涵式发展注入活力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教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加强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激励措施,构建完善精细化考核管理体系,推行两个激励办法: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注重过程管理的激励办法;二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注重育人效果的激励办法。这两个办法同时在学生、教职工、班级、学科备课组、学科教研室、部门级部六个层面开展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评优树先、晋职晋级、绩效发放等的主要依据。

在激励政策改革撬动下,各方面活动扎实开展。推行全员全时段全时空育人管理,全体教师和班组长全员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对学生全时段全时空管理。聚焦新课标与新高考、新教材的关系,强化教研体系建设,完善“双线五级”教育科研体系,全力推进课堂评价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定期开展“新时代班主任大讲堂”“高三教师论坛”等活动,不断完善“半日教研”、集体备课活动,创新推进备课组“一日一研”活动,开展“三题”“四课”系列活动,提升教育教学活力。

不断完善教师“双线五级”培养机制,抓好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完善新入职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导师型教师五个层级评定制度,组织实施“青蓝工程”、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新教师课堂教学汇报课活动、第一次任教高三教师展示课活动,加强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骨干教师、中层干部后备人才、中层干部、校级干部后备人才、校级领导五个层级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干部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实施中层干部述职展评,开展干部后备人才活动,评选60位干部后备人才,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和提升。

家校合育,为内涵式发展培育同盟军

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做好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社区建设、慈善活动等。定期召开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会议,开展“校园开放周”“全员家访”活动,发放教育惠民服务家校联系卡,设立校长专线、校长信箱邮箱、校长接待日、教育惠民公示牌、教育惠民一码通,进一步完善教育惠民服务体系,增进对学校办学的认同感、信任度,形成浓厚教育氛围和强大育人合力。

深入实施教育数字战略,依托体验中心、AI实验室、学校创客空间等,建设项目式、主题式、情景式未来教育“课程超市”;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构建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新样态。创设高效、科学、实用的食堂管理模式,全力打造“阳光厨房”,让学生吃上放心餐、营养餐;严格落实“四级”陪餐制度,对餐厅进行全方位检查监督,防范各种安全事故。实行线上、线下“双线”管理,完成学校消防工程改造提升,实行“校园天眼”工程,建立“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校园安全风险防控预警机制,扎实法治教育,制定一系列安全工作方案,抓好日常管理。(大众新闻记者 张鹏 通讯员 秦奎铭 张宗波)

责任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