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而行 弘扬科学家精神︱史伟云:做光明使者,让更多人看见

大众新闻 王新蕾   2024-09-27 16:12:20原创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省科协联合大众日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共同开设“逐光而行—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深入报道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展现科技工作者勇当科技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精神面貌。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逐光之旅,感受科技工作者的心跳与梦想,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力量。

“亚克西!亚克西!”8月31日上午,记者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采访时,史伟云正巧接到了买吐孙的视频通话,他不会说汉语,在视频中不停竖着大拇指,直呼“亚克西”。

史伟云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是我国角膜病诊疗领域的领军人物。

2018年,史伟云做了全国第一例自主研发的人工角膜手术,患者就是这位来自新疆和田的买吐孙。

当时,买吐孙患眼疾失明已有17年,是由村干部扶着来的。手术后第三天,他的视力就恢复到0.5,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术后,在视频通话中,他见到了从未看见过的小女儿,喜极而泣。

今年5月,史伟云到乌鲁木齐出差,这位买吐孙得知后,特意从和田赶去,就为了和自己的“光明使者”见一面、抱一下。

我国曾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诺消灭“可治盲”,由史伟云领衔的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让我国在消除“可治盲”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国产人工角膜也给我国终末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机会。

史伟云说:“我们有能力让每一名‘可治的角膜盲’患者复明。”

求学路上幸遇伯乐

史伟云是安徽黄山黟县人,1959年出生,爷爷开杂货铺,父亲是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上了徽州卫校。

起初,他不想学医,“闻到青霉素的味道就想吐,更加偏好化学和物理。”

但是,后来通过对医学知识的接触并深入了解,他觉得自己的性格可能更适合做一个医生,“没费很大劲,就能考全班前几名。”

毕业后,史伟云进入县医院的外科工作。眼科主任胡以棣来找他谈话,希望他到眼科。

对史伟云来说,胡以棣是第一个伯乐。他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决定了史伟云一生的走向。

年轻好学的史伟云,也曾经受到过一次打击。

1986年,一家大医院的大夫来史伟云所在的医院义诊,史伟云很感兴趣,想认真看看。

“上午还让我看,下午就不让看了,这对我打击很大。”史伟云回忆,那天下午,他步行回的家,5公里的路,走了两个小时,满脑子纠缠的是一大堆问号:为什么不让看?为什么不能看?我要不要看?我看了又如何?将来我能不能也成为大医院的大夫……

他太想学习、太想进步了。他把想继续学习的想法告诉了胡以棣。

“我的本事已经都教给你了,想学习的话还得继续求学。” 胡以棣向他推荐了潍坊医学院当时还是讲师的谢立信,“谢大夫思维清晰,很有创新能力,将来一定是中国角膜病领域的领军者。”

史伟云又一次开始求学,他以最快的时间补齐学历,准备考研。

谢立信教授有200多名学生,史伟云是“基础最差的”。

 “录取你没问题,但你要知道,你的基础是最差的。”谢立信教授的这句话,史伟云记在心中,并付诸行动:“所以,我做什么都比别人多干一些。”

1988年,史伟云第一次报考谢教授的研究生。没想到,刚从美国回来的谢教授,用英语进行面试,准备不足的史伟云考验失败了。

面试后,他走进学校旁边的饭馆,吃了第一顿北方饭:一个大馒头,就着两条咸带鱼。那个大馒头,史伟云嚼了半个小时,“刚开始吃馒头,真是不习惯。”但在求知若渴的史伟云眼里,这都不是问题。

1989年,在狂补英语、充分准备后,30岁的史伟云考研成功。

1991年的春节,史伟云是在实验室过的。实验正在关键节点,细胞培养需要每天都换液,所以史伟云决定春节不回家了。谢教授也支持他,说可以每天给他送饭,并在临走时锁上了实验室的门。

三天后,谢教授才想起来,他的学生史伟云还在实验室锁着。那几天,史伟云就靠实验室的方便面充饥,“每天都有新东西学,这种感觉太好了。”

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学习节奏,史伟云感到很满足。“学习和工作,再苦再累,都不如当年在农村做知青时犁地插秧累。”史伟云回忆起年轻时作为知青到农村干农活的场景。当地种双茬水稻,要赶在立秋之前,抢种第二茬水稻。天天低着头插秧,重复性动作,一遍又一遍,那是最累的时候。

老师的叮咛,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史伟云硕士毕业后,他的夫人去英国读博,他回了安徽工作了一年,随后去英国半工半读。1996年,两人都来到了青岛,夫人入职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史伟云来到了谢教授所在的青岛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想干好,就要从最基层干起。别以为,你有留学经历、也是主治医师,你来了地位就很高,你必须从头做起。”谢立信教授这样说,史伟云也这样做。在医院里,他从最基层的住院医干起。

“谢教授,我想看看您关于手术学的书,尽早学做手术。”史伟云40多岁时,谢教授还没放他做手术,有一次他忍不住发问。

“基础打牢了,你自然就会做了。基础不好,会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你现在要做的,是把基础打牢,多去看、去领悟。”谢教授的回答,也成为史伟云的人生信条。

一天,谢教授对史伟云说:“刚才省厅联系,想让你去一个处室任处长,我给你拒绝了,你不适合那个工作。”

“名和利,谢教授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我学术的进步、医术的进步。”史伟云又讲起了一个故事。刚去青岛工作,史伟云工资不高。谢教授就把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借给他骑。车子很珍贵,价值900多元。一次,他骑车到谢教授家,下楼时却发现车子被偷了。史伟云很忐忑,谢教授却安慰他说:“车子没了就没了,这都不是事。”

2000年,在谢教授指导下,史伟云来到美国进修,师从世界角膜病大师Kaufman教授。在美国期间,他和谢教授合作了3篇英文文章,其中一篇关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文章在国际著名眼科杂志发表,这篇文章目前依然有很高的引用率。

当时,美国导师正在做小鼠角膜移植实验。老鼠的角膜比人的角膜还要薄很多,直径只有3mm,要在这么小的角膜上做2mm直径的穿透性角膜移植,这比给人做角膜移植难太多了。史伟云用3个月的时间,摸索出了实验流程。

在美国期间,他每月有260美元生活费,其中160美元租房,100美元吃饭,每周花10美元采购一次,买些牛奶、鸡蛋、猪肘、蔬菜等。他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托运了100多公斤关于角膜疾病的复印文献。

回国后,史伟云还想读博深造。 “想考博,你就脱产考,扎扎实实念。”谢立信教授这样说,史伟云也这样做。在学校里,他参加了2002年全国统一的博士生考试,考取了谢教授的博士。虽然已经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了,但史伟云和自己的研究生坐在一起上课。

2006年,山东省眼科医院在济南成立,史伟云作为院长来到济南,他又一次从零开始。“做院长,最主要的是经济上一定不能出问题,不要被利益诱惑。”谢立信教授这样说,史伟云也这样做。

新医院成立,要买医疗设备。这时候,最能考验一个院长合格不合格。有人说,史院长“不近人情”,厂商请吃饭他都不去。这些话,也传到了谢教授耳朵里,谢教授听了非常高兴。

“史氏手术”救治万千儿童

如今,史伟云是全国治疗角膜疾病、尤其是角膜移植方面最好的大夫。截至目前,他做过的角膜移植手术超过1万例,其中60%是从外省慕名而来的病人,有不少是从新疆、西藏、青海赶来的。

记者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史伟云站在孩子们和患者家属中间露出了笑容,他为来自云南、上海、四川、福建、新疆、黑龙江、西藏等地的小患者们切除眼睛里的角膜皮样瘤,这一瞬间被定格在照片上。

详细的术前检查、优质的角膜材料、精准的麻醉实施,史伟云在显微镜下快速地对角膜上的皮样瘤病变进行一层层剥切,完整切除肿瘤,并根据患儿病灶大小联合了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的厚度只有500微米,史伟云手术中板层角膜植床的厚度只有10微米,这样才能保证术后排异性最低。

这种手术方式,可以保留患儿的角膜植床,术后排斥率极低,并且极少复发。患儿家属们激动地在全国患者群里分享手术的成功信息,这种供受体角膜精准匹配的手术方式在国际上被称为“史氏手术”。

为了让角膜皮样瘤患儿恢复更快,没有明显的疤痕,每一例角膜皮样瘤手术前,他和工作人员都要到眼库进行严格、精准的角膜匹配。

成功研发生物角膜

并不是所有的角膜疾病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史氏手术”解决,很多人必须等待更换角膜才能复明。

“虽然角膜捐献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是捐献量仍远远少于等待复明的患者。”史伟云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连续多年建议为器官捐献立法。

除了人角膜供体,有没有一种角膜可以不依靠器官捐献呢?经过15年的研究,在2015年,史伟云团队成功从动物角膜中研发出世界首个生物工程角膜,可以部分替代人角膜为患者复明。

“这种角膜是用猪角膜基质,经过脱细胞和去抗原处理后,来替代人角膜基质。”史伟云介绍,这就解决了30%-40%角膜可治盲患者的复明问题,这是一项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划时代产品,极大地改变了我国角膜供体奇缺的困境。

人和动物不是一个种系,移植排斥反应非常激烈。那这种生物工程角膜,是怎么研发出来的呢?“我们需要把动物细胞去掉,只留下角膜基质。这就相当于我们把一条鱼的鱼刺去掉,但要完整保持鱼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史伟云说。

这事难就难在这。看着寝食难安的史伟云,他的夫人从物理学角度出了个主意:在国外,有些地方用高压方式处理贝类海鲜,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去掉动物细胞呢?

史伟云开始了实验。他发现,在脉冲静高压下,他们能去掉动物细胞,但是获得的角膜基质并不完整。于是,他在实验中加入组织保护液,终于获得了完整的角膜基质。但猪角膜和人角膜在曲率上不一致,要在新鲜的状态下切出与人角膜移植的厚度和曲率非常困难,于是他想到用飞秒激光来切,最终得到了又透明、又有角膜曲率的生物工程角膜。

2019年,“脱细胞角膜基质”这一产品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适用于用药无效的尚未穿孔角膜溃疡的治疗,以及角膜穿孔的临时性覆盖。

人工角膜填补国内空白

在角膜病治疗中,有一个现实难题:角膜盲中有15%是重症患者,常规的人角膜和生物工程角膜供体移植仍然无效,人工角膜是唯一的复明手段。

“尤其是一些重度烧伤创伤患者,只能依靠人工角膜移植。”史伟云解释。

过去,人工角膜临床应用极少,我国重度角膜盲几乎是“绝症”。于是,他带领团队与国内知名企业一起向国产人工角膜研发发起冲锋。

经过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史伟云带领团队,根据我国患者角膜及眼表结构特点,自主研发生产出的人工角膜,表面光洁度、光学偏心、光谱透过率、分辨率等物理化学及光学指标均优于国外的人工角膜,并且费用大幅度降低。

2021年,该人工角膜获批Ⅲ类植入性医疗器械,可以在我国医疗机构广泛使用,填补了国内空白,为重度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

如今,角膜病盲人的数量庞大,可供体却十分有限。“传统的捐献方式中,需要把整个眼球取走,且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移植。现在,我们能做到只取角膜,放在角膜保护液中,一周以内完成移植就可以。”史伟云说。

角膜保护液成为了突破问题的关键,这也是史伟云正在跟进的一个项目,希望在老师谢立信院士早年研发的角膜保存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优化,让可移植时间保持两周,这项技术有望在今年落地。

治眼疾若炖蹄膀

“我就是干医生的料。”史伟云这样评价自己。他对病人有同情心,有责任感,能做到一视同仁。

25年前的一次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眼睛视力恢复不好。史伟云仔细研究,找到了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后来,我每次做完之后都先不回家,等患者术后观察没问题了再走。”史伟云说。

目前,史伟云在角膜疾病治疗领域有30多项创新,有些手术是公认的最高水平。即便这样,他依然认真对待每一台手术。如果明天有手术,史伟云在前一天晚上就会想清楚从哪里下手,捋一遍流程。

“昨天查房,一位刚做完人工角膜移植的83岁病人跟我说,‘史院长,一个人如果看不见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史伟云说,这句话让他很感动,觉得自己的事业很有意义。

 “如果只把医生当做一个职业,你是不可能做好的。只有把医生当做一个事业,你才可能做好。”史伟云说。

之前,有一位患角膜盲的陕西男病人,走路靠6岁女儿牵着,做了5次角膜移植,都不成功。“第六次,在我们这里成功了,他现在视力在0.3。前段时间,他自己回来了一趟,衣食住行都没问题了。”史伟云提到。

“我看过一个统计,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个盲人,一年要多支出15万元。我们治好一个盲人,不仅省下这15万元,还能让他去工作、去创造更多价值。”史伟云说。

作为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的主任,史伟云的足迹踏遍全国少数民族居住区,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西藏……

眼科手术是个精细活。为了做好手术,他坚持不喝咖啡、极少饮酒。他平常喜欢做饭,比如炖蹄膀。他说:“在我们老家,蹄膀要放到砂锅里,用文火慢慢炖。最好到什么境界呢?砂锅里像趵突泉一样,慢慢地咕嘟着,最后加上香菇和海米。这样4个小时炖出来,和高压锅半小时压出来,味道完全不一样。要把烹调的过程,也当做吃饭的一部分。做人做事也应该是这样。”

治大国若烹小鲜。对史伟云来说,治眼疾若炖蹄膀。他提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取得成功。”

让“看见的历史”被更多的人看见

如今,我们长时间使用视频显示终端已成为新常态,眼部疾病问题已然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长时间在视频终端前操作和注视荧光屏,会引起一系列症候群,被称为视频终端综合征。”史伟云提到。正常环境中,人的眼睛一分钟会眨10次以上。但在长时间面对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时,眨眼频率减少一半,会造成水性泪液与脂质无法充足、均匀分布到眼表维持泪膜稳定,从而导致眼表干燥,诱发干眼病。

史伟云建议,每用眼40分钟要休息一下,不要在黑暗中看手机,也不要在行驶的汽车、飞机上看手机、看书。尤其是高度近视人群,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产生睫状肌痉挛、视疲劳症状,加重近视的进展,容易造成视网膜的变性。

那么,有哪些食物对眼睛有好处?“视网膜上,有两套视觉细胞,其中负责暗光下视力的是杆状细胞,它们含有视紫红质,而视紫红质里含有全反式视黄醛状态的维生素 A。感光之后,这个全反式视黄醛发生结构变化,产生视觉信号,我们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像。”史伟云提到,维生素A具有促进生长、维持上皮组织如结膜、角膜等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可增强视网膜感光力,很多蔬菜和水果都富含维生素A。

为了更好地普及眼科常识,史伟云建起了山东眼科博物馆,收集眼科相关的文物、名人故事等。今年8月,山东眼科博物馆荣升“国家二级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经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批复建立的眼科博物馆。

山东眼科博物馆、科技馆分三个场馆,其中眼科博物馆主馆收集眼科古籍、重要史料图书、照片8000余件,各类重要眼科设备展品800余件,各类眼镜及其他展品1100余件,为研究我国眼科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实物依据。眼科博物馆、科技馆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按照世界眼科里程碑长廊、眼病科场馆、光学科普场馆、近视科普场馆建立。眼科博物馆邮票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世界医学邮票博物馆、世界眼科邮票博物馆2个场馆建设,陈列医学、眼科邮票1万余张。

“不知道历史,就不会有未来。我希望这个博物馆能讲好眼科故事,普及眼科常识,传承眼科文化,让‘看见的历史’被更多的人看见。”史伟云说。

(大众新闻记者 王新蕾 逄春阶)

责任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