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孔子是个好老师

人文 |  2024-09-27 14:19:06 原创

曾轲 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9月27日,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即将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全球共襄的文化盛会。一支绵延两千多年的思想火炬,以尼山为原点,将儒学的星火撒向世界。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不言自明。他主张“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公平,认为人人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到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这些理念贯穿我们的学习生活;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治学纲领,这既是教育目标更是人生哲学,使人受用终生。从人品学识上,孔夫子为人表率、启迪后代;其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为学求教。

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其教育思想中的真谛远不止于此。教育本质的最终回归是“育”,“教”为“育”服务。而“育”的内涵在于培养习惯,激荡心灵成长。

教育家的真谛,在于帮助人们理解自身、完善自我,以饱满的精神追寻更符合个人成长价值的生活。

孔子曾经问子路:“《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意思是说,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空旷的原野疲于奔命。难道是因为我们的学说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何落难至此呢?子路的回答是:“意者吾未仁邪?”还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没到达到“仁”的标准,所以遭此境遇。这个回答很接近理想中的传统君子形象,努力求仁,遇事自省。

但孔子是这么回答的:“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如果积善有报,怎么会出现伯夷叔齐的故事?若智者通达,比干又怎会被剖心?孔子不是一昧地宣扬求仁向善,反而展示出了一种对世事沧桑、命运无常的深沉感慨。当人遇到了困境和挫折,不要把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常常源自外部环境的种种因素,这些因素超出了我们的直接控制范围。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拒绝内耗”的智慧,不在无法改变的事情上过度消耗自己。

孔子问了子贡同样的问题,子贡的回答是,老师的学说太过于理想,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不是可以考虑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批评说,君子能够修习自己的学说,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君子不应该降低自己的标准去逢迎社会。子贡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拒绝内耗,又坚守本心,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言行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浪漫主义色彩。不是以大而空的学说将理论塞得满满当当,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用言行去启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心智。从现实来看,教育者或许也可以多培养一些“浪漫主义”,从标准化的答案中寻找一片智识的空地,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特质,在体验生命历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达到因材施教的最高标准。

教育家的真谛,也在于不给人才设限,创造一片教育的留白。《论语·为政》中有一个简短而又精彩的论述,“君子不器”。器者,形也。有形便有度,有度也就有了容量和上限。如果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那么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流于僵化和极端。当学习和思想被“器”所局限,那么所学所思也将变得更加实用和功利。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学习和知识只聚焦于形而下者,把求知本身当作目的,也就脱离了对“道”的追求,背离了学习的初衷。当学习成为纯粹的谋生谋食的工具,知识的累积反而带来视野的偏狭、思维的教条,程式化的学习也让思辨求知的乐趣不复存在。这也是孔子发出“君子不器”这句劝诫的原因。

放在今天来看,“君子不器”具有更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当前,从兴趣班、辅导班,到志愿填报、择校择业,很多人每一步都怕落后、怕踩空,更怕入错门、误终身。当实用主义盛行之时,“君子不器”则提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人才成长路径和就业发展不一定在既定轨道一成不变,完善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良好的社会职业评价生态是大势所趋。这不止是对学生成长的鼓励,更是对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忠告善道。

教育家的真谛,最终还是落在传承立德向善之道,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孔子学说里的立德为先、自强不息、虚怀若谷等思想,启示着一代代中国人要以修身为本,培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将自身价值与家庭、社会联系在一起,强化责任并勇于担当。时代浪潮下,我们总能看到有人秉持着严于律己、自我完善的高尚情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不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这种道德属性正是实现自我价值、贡献社会的基石。可以说,孔子思想中作为教育家的真谛,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教育理念、教育经验等方面提出不少创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教育的理解非但没有局限于所处的时代,反而充满了清晰的前瞻性,至今仍如黄钟大吕,启迪人心。他的思想不苛求不冒进,重视个人成长的内在节奏,接受理想国度与现实世界的落差;他重视知识的学习,却又不囿于其中,同样重视完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价值的成长。而他将自身价值与家国繁荣统一起来的思想,更是蕴含着“君子之德”的极高标准与境界,这种气质也根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大众新闻记者 曾轲)

责任编辑: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