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垦利:黄河尾闾多流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09-25 17:16:37原创

【编者按】九曲黄河,奔腾万里,从东营市注入渤海。大河流淌,见证岁月悠长,留下故事一章一章。在黄河入海之城,我们沿河探访,以期通过一线人员的一段段讲述,回顾曾经的灾难,也感受多年奋进带来今日之巨变。

第三站,我们来到垦利宁海顶点文化苑,在此聆听黄河流路变迁。

流淌了千百年的大河,穿山越岭,携着三秦故土的泥沙,来到我成家立业奋斗的入海口小城,步履不停,奔赴碧海。

这城因黄河淤积退海而成。

“一石水而六斗沙”的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当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口地区以后,水流挟沙力骤然降低,海洋动力不足以输送如此巨量的泥沙,大部分泥沙淤积在滨海,填海造陆,使黄河河口不断淤积延伸,造就新生陆地。而与此同时,为适应输沙和排洪的需要,上游河段河床和水位相应抬高,入海流路会出现由下而上、范围由小而大的出汊摆动,形成尾闾河道的一次次改道。

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之后弃徐淮故道北徙,再次从东营入海,此后,桀骜不驯的它便在河口地区任意行走,进而塑造了以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河三角洲。1855年至1946年的80多年间,黄河尾闾决口、摆动、改道达50次,其中摆动幅度大的改道就有6次,形成了铁门关、毛丝坨、丝网口、徒骇河、旧刁口河、支脉沟、甜水沟等黄河故道。

其中,毛丝坨故道是1889~1897年黄河入海河道,历时8年;丝网口故道是1897~1904年黄河入海河道,历时7年;徒骇河故道是1904~1926年黄河入海河道,历时22年;旧刁口河故道是1926~1929年黄河入海河道,历时3年;支脉沟故道是1929~1934年黄河入海河道,历时5年;甜水沟故道是1934~1953年黄河入海河道,先由毛丝坨以北老神仙沟入海,后由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三股入海,1938年7月入淮河故道,1947年3月复归山东故道,仍循原河道三股入海。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黄河十年一改道、流路不稳定的特性不仅造成河患频发,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束缚着河口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不羁一次次刺痛着这片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河口地区的生产发展,防洪要求日益迫切,为此实施了三次人工改道,形成了神仙沟、刁口河等黄河故道。直至1976年,经过长达9年的准备和等待,在罗家屋子成功截流,由刁口河改道清水沟,滚滚黄河终于按照人的意愿从清水沟注入渤海,现行入海流路形成,并稳定行河至今。

我现在所站的这个位置便是近代黄河三角洲这一扇面的顶点——宁海顶点,垦利河务局以人民治黄为主题建设了宁海顶点文化苑,充分展示了黄河百年变迁史和艰苦卓绝的人民治黄史,是开展文化交流推介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更是塑造了如今“沿着黄河遇见海”的“中国式浪漫”。

跨越山川,历经平原,经我那家乡奔腾而来的长河,如今入海流路长期稳定,已然变了从前模样,以大河的姿态,在这片年轻土地上继续它的故事。(讲述:黄河河口管理局垦利河务局 何跃文 整理: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张园园 李小凡)

责任编辑:王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