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东营市发布法治东营建设白皮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巩奕含   2024-09-25 17:15:57原创

9月25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法治东营建设白皮书(2023)》新闻发布会。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峰,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苏庆亮,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崔学军,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薄涛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2023年,东营市聚焦服务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法治东营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切实扛牢法治建设责任

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党领导法治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1+1+4”工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法治工作,听取法治建设情况汇报,研究部署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压实法治建设责任。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亲自研究部署,率先垂范落实,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市委、市政府带头落实学法制度、法治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全市49批次906名拟提拔使用领导干部参加任前法律知识考试,4302名领导干部参加年终述法。

以良法善治为目标,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效

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建立“专班制推进、项目化运作、清单式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关于地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的工作规范》《东营市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办法》,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突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出台《东营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东营市爱国卫生条例》《东营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办法》《东营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等法规规章,不断强化立法供给。认真做好备案审查工作。对8件市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均达100%。审查县区政府规范性文件16件、市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61件。组织开展涉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政复议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有效维护法制统一。

以依法行政为导向,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严格落实权责事项、行政许可事项、证明事项清单制度,全市公布权责事项26381项、行政许可事项 447项、证明事项585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梳理形成113项实施事项,环节、材料、时间压减50%以上,企业“一照多址”改革实施范围由县域拓展到市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出100个政务服务领域“一件事”,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部推行“一窗受理”“统一出件”。在全市建成177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294个社会化政务服务合作网点、88个标杆型基层便民服务站,基层便民服务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定《东营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工作指引》,编制公布市、县(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40个乡镇(街道)共审查各类涉法事项537件,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格局,乡镇(街道)依法决策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出台完善行政管理与综合执法协调配合机制的意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机制。市司法局创新打造“政企行”阳光执法监督平台,全面规范入企检查行为,全省涉企执法阳光监督工作推进会在东营市召开。聚焦群众重点关注领域,扎实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持续加大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力度,集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有序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有效提升。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探索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监管新机制,持续提升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交通安全水平,实现全市“涉危”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6年“双下降”,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全市办理行政复议案件705件,审结580件,通过确认违法、变更、撤销、责令履行等方式实体纠错102件,实体纠错率17.58%,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成效显著。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全市涉企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生效行政裁判履行率100%。

以公平正义为底色,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强化院庭长监管职责,建立案件复查机制,常态化开展案件评查。探索构建轻罪治理机制,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符合无社会危险性或犯罪情节轻微等情形的,依法不批捕297人、不起诉661人,诉前羁押率12.03%,认罪认罚从宽适用率92.7%。深化府院、府检联动,加强行政机关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良性互动,推动形成法治建设合力。深化公益诉讼检察改革。构建公益诉讼指挥中心,与沿黄市级检察院签署《黄河流域(山东)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框架协议》,与10个县(市、区)检察院成立“小清河公益守护检察联盟”。持续深化“四检合一”办案模式,积极打造五位一体生态检察工作模式,工作做法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增强司法服务保障能力。打造黄河口生态保护法庭1处、巡回法庭5处、“司法修复基地”3处、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基地3处,深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创建“河湖长+生态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机制,坚持补种复绿、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方式,形成“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裁判结果执行机制,经验做法被最高人民检察院首届服务保障黄河国家战略检察论坛推介。公安机关制定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建立健全“项目警长”机制,侦破涉企业涉项目案件228起,挽回损失2.1亿元。

以依法治理为依托,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坚持普法先行。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制定普法责任清单,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推动普法责任制走深走实。开展“沿着黄河去普法”“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宣传活动,承办全省“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举办全市法治文艺作品创作大赛及展演活动。做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和评选工作,新增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个。强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6处、“全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23处,法治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不断增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市委政法委研发“平安东营指数”系统,实现对全市各级平安状况的动态评定、精准研判、科学预警,中央政法委《平安中国建设工作简报》对东营市做法进行推介。推动调解工作创新融合发展,承办全省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解工作一体化行动观摩推进会,出台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市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5万余起、调处成功率99.5%。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全市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6家、公共法律服务站41家、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室1823处,优化“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联动体系,升级“掌援宝”一体化平台,实现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牵头组建“山东沿黄流域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协作发展联盟”,推行公证参与行政事务试点改革,创新实践“1+3”村(居)法律顾问新模式,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巩奕含)

责任编辑:王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