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文化“:历史溯源与现代传承

大众新闻    2024-09-23 10:12:27原创

渔灯节是山东省烟台市沿海渔民特有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流传于烟台地区的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2008年,渔灯节经国家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为进一步探寻渔灯节的内涵与影响,烟台大学“渔灯引航”非遗传承实践队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拜访渔灯节资深人士,对渔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

作为沿海渔民特有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渔灯节流传于初旺、芦洋等渔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通过走访调研,团队成员领悟到渔灯节源于渔民对海上渔船安全、鱼虾满仓的向往。海面风高浪急,渔民出海之路充满艰辛。因此,当地渔民对风调雨顺分外期盼,渔灯节蕴含着渔民不惧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此外,渔灯文化也蕴含着渔民与大海和谐共处的智慧。

熟悉渔灯文化的老人回忆道,最初的渔灯是把家里常见的萝卜、南瓜挖一个小洞,用棉花卷一根火柴插在中心作为灯芯,并在洞中倒上花生油。每年正月十四晚,将做好的灯放在自家门口、街道两旁、渔民归来的海边,祈求人船平安、来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最朴素的材料,却寄托了烟台市沿海居民最深厚的情感。

现在渔灯节已经举办到第32届,以前只是沿海的一部分村子自发举办的,总是断断续续的。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渔灯节成为一个正式节日,每年举办得很热闹。

在渔灯节那天,他们在广场上送蜡烛、凳子等,且每家每户都会参加。问及原因,大叔说道:“我们家没有出海的,但是有亲戚朋友出海,我们也都想为他们祈得平安。”由此可以看出当地人对大海的敬畏以及对渔灯节的重视,渔灯节表达了渔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因此以海为生的渔民参与度极高。

团队在与老一辈村民和当地社区工作者的交流中得知,虽然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兴建了渔灯文化展馆,渔灯节得到了重视并发展向好,但仍面临着如村中青壮年选择外出挣钱没有时间学习手艺、年轻人对渔灯节的兴趣低等诸多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接下来,在前期调研基础上, “渔灯引航”非遗传承实践队将贯彻渔灯文化所折射出的精神和智慧,继续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中去。

(烟台大学“渔灯引航”非遗传承实践队)

责任编辑: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