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75件事·党报版面里的山东印记|2024年: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大众新闻 纪伟 马立莹 2024-09-26 11:15:16原创
编者按
筚路蓝缕创伟业,披荆斩棘凯歌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是一个时间的跨度,更是一段奋进的历程。
报纸是历史的见证。俯仰75年,作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与党同心、与大众同频、与时代同行,记录着齐鲁大地上演绎的精彩故事、创造的发展传奇,书写着山东人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动人画卷,见证着经济文化大省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巨大变迁。
时光虽远,记忆犹在。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75年75件事·党报版面里的山东印记”栏目,撷取大众日报版面里的一个个片段,与大家一起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发展的脉动,向着新的远征再出发。
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遗产地的重大边界调整。这一项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鸟迁飞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杰出范例。2024年7月27日大众日报1版刊发《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全文如下:
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本报济南7月26日讯 今天,数千公里外的印度新德里传来好消息,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有了一个世界级新身份——世界自然遗产。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遗产地的重大边界调整。这一项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鸟迁飞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杰出范例。
据了解,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这条迁徙通道由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经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为数千万只水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该栖息地规划面积879.88平方千米,包括黄河入海口及周边滩涂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除了“天赋异禀”这一冲击世界遗产的主要优势,保护与修复共举、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等有力措施,也是申遗的强大底气。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累计投入保护修复资金13.6亿元,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近三年科学补水5.2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强化科技支撑,争取中国科学院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支持,成立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构建完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积极探索多部门协同执法途径。
“申遗不是目的,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的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促使山东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与国际标准对标。”王安东说,“今后,我们将和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国家加强鸟类监测数据共享和候鸟保护国际合作力度,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
(编辑 纪伟 美编 马立莹)
责任编辑: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