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剧缘齐鲁行”队在山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华中农业大学    2024-09-22 14:57:12原创

8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支特别队伍——“剧缘齐鲁行”队,踏上了山东这片承载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土地,深入日照、临沂、济南三地,开展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短剧+红色文旅+沉浸式剧本杀”的创新模式为引,探寻地方文旅发展的新蓝海。

日照:历史回响,红色文化的深情触摸

在日照,队员们首先参观了日照市博物馆,每一件展品、每一座纪念碑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这座城市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与辉煌。随后,他们前往烈士陵园与抗日战争纪念馆,肃穆的氛围中,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烈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通过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实地探访,队员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吸引游客的文化旅游产品,特别是如何借助“短剧+红色文旅+沉浸式剧本杀”的新模式,让历史“活”起来,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实践团队参观日照市博物馆 李淑琦摄

临沂:红色热土,文旅融合的新探索

转战临沂,红嫂纪念馆的温情故事、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英勇壮烈、粟裕纪念碑的巍峨耸立,无一不震撼着每一位队员的心灵。在这里,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力量源泉,队员们意识到,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经济管理学院人力2201班同学吕梦佳提出,应深入挖掘红色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意短剧和沉浸式剧本杀等形式,让游客在参与中理解历史,感受红色精神,从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团队参观红嫂纪念馆 丁烁摄

济南莱芜:政企携手,共谋文旅发展新局

抵达济南后,“剧缘齐鲁行”队更是马不停蹄。在莱芜区牛泉镇政府,队员们与孟园园老师围坐一堂,就地方文旅发展的瓶颈与挑战进行了深入交流。

随后,山东省工委旧址的探访,让实践团队对红色文旅的现状与困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在吕家楼村的深入探访中,经济管理学院经统2201班同学丁烁与椒香源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吕奎先生进行了交流。据悉,椒香源作为该村的领军企业,曾荣获山东省十大优质花椒商家殊荣。然而,吕总坦诚地指出,当前公司面临花椒深加工技术不足的挑战,限制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薄弱现状亟待改善。吕总展望道,随着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若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吕家楼村观光体验,不仅将极大促进花椒产品的市场认知与消费,更有望成为推动花椒产业全面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这一见解深刻揭示了“红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此次交流不仅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产业振兴道路上的不易与希望之光,更为他们正在探索的“短剧+红色文旅+沉浸式剧本杀”文旅创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借鉴。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的结合点,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丁烁与椒香源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吕奎交流 吕梦佳摄

队员们还参观了一个特别的地方——山楂之恋博物馆,这是庞家庄村内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打造的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是全国最大的山楂加工集散地。全国50%以上的脱水山楂干产品,都出自这里。鲜山楂更是出口欧盟与日本等多个国家,创下省内乃至全国第一。山楂之恋博物馆的参观,让队员们看到了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的新路径,也看到了企业家扎根基层,也见证了企业家深深扎根于基层,以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带动了周边六个村庄及超过一千户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山楂之恋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山楂深加工 吕梦佳摄

小三线战役纪念馆内,莱芜小三线建设的辉煌历程让队员们深受启发,通过山东嬴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白冰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青山遮不住》等短剧虽在此拍摄,却未能有效转化为地方文旅持续动力的现状。针对这一问题,队员们结合所学,提出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游客体验、打造特色IP吸引年轻群体、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营销等具体建议,力求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新思路。

实践团队参观莱芜小三线纪念馆 吕梦佳摄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对山东红色文化产业的振兴之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认为,要推动红色文旅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更要注重创新与融合。通过引入“短剧+红色文旅+沉浸式剧本杀”的新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旅游模式的局限性,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也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吕梦佳向吕家楼村村民宣传新模式 丁烁摄

随着调研的深入,“剧缘齐鲁行”队队员们对“短剧+红色文旅+沉浸式剧本杀”模式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这一创新模式将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来,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 吕梦佳 丁烁 张家豪 余若凡 李淑琦)

责任编辑:张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