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沂蒙|支前模范李自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4-09-05 19:16:05原创
淮海战役期间,在前线和后方流传着一段快板书:“沾化庄,不简单,支前拥军是模范。妇救会来儿童团,美名响遍蒙山前。模范村里夸模范,先进事迹说不完。说英雄,道模范,模范村的村长叫李自兰……”
李自兰1903年生于费县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长大后嫁给沾化庄宋兴发为妻。李自兰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在斗争中锻炼成长,于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担任了村妇救会长、村长。
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时,为支援八路军大反攻,李自兰发动全村妇女,组织起纺织合作社,用纺车纺线,用土布机织布,半年时间,就织布4000多丈,做军鞋、军袜2000余双。她还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战场救护。一次在沾化庄附近,我鲁南军区三团与日军激战。李自兰主动动员青壮年上前线抬担架救护伤员,组织妇女为伤员擦伤口、洗血衣、喂水喂饭。为照顾伤病员,她挨门挨户凑了300个鸡蛋,做成鸡蛋汤,领着妇女们喂给伤员喝。在她们体贴入微的精心护理下,伤病员精神上得到极大安慰,身体减轻了许多痛苦。这一天,她们共救护了100多名伤员,李自兰和妇女们谁也没顾上歇一会儿,直到把最后一名伤员送到鲁南军区医院,这才想起自己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她感到脚疼得不敢沾地,扒下鞋一看,裹了30多年的小脚磨破了,鲜血渗透了裹脚布。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地人民为保卫胜利果实,掀起了参军参战的高潮。李自兰第一个送子参军。她只有这一个儿子,年仅16岁。在她的带动下,全村符合条件的青壮年全都报名参军,沾化庄被授予“拥军模范村”称号,李自兰被授予“拥军模范”称号。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李自兰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全村16岁以上的男劳力120名,全部参加了担架队、运输队。村里的生产、支前等工作,全由她带领妇救会、儿童团和老人承担起来。11月20日,区里送来了紧急通知,要求她组织人员到马庄运8000斤谷子回来,碾米烙煎饼,第二天送到40里外的流井。沾化庄到马庄有6里山路,大雪封山,全村连躺在床上的病人和婴儿算上,也只有362人,把8000斤谷子运来,碾成米,烙成煎饼,要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完成这些任务谈何容易!李自兰找来村干部布置任务,分头组织群众。她说:“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放军在前方没有饭吃不能打仗,咱在后方得当好‘先行官’,保证解放军吃上饭。”
大雪纷飞,北风怒号,一支长长的运粮队伍艰难行进在山路上。他们有的用独轮车推,有的用扁担挑,不能挑的儿童就两人抬。雪深路滑,摔倒了爬起来,一个个滚成了雪人。寒风扑面如刀割,但棉衣却被汗水浸湿了。队伍中的李自兰,不时放下担子,帮帮这个扶扶那个。年近60岁的老贫农罗永增推着200多斤谷子,连车带人掉进沟里,腿被砸伤,鲜血渗透棉裤。大家帮他把车子和粮食抬上来,有人要替他推,他谢绝了:“咱解放军在前方拼命,我淌这点血没啥。”说着,他奋力推起独轮车,身后深深的车辙旁留下了两行血染的脚印……靠全村老弱妇孺,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把8000 斤谷子全部运回村里。
直到黄昏,雪还在不停地下,北风一个劲儿地刮。风雪弥漫中的沾化庄,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全村只有五盘碾,根本就不够用!还是李自兰想出了办法,那时大部分人家都有磨,把磨脐垫上一个铜钱,用来脱谷糠,又快又轻便。每一盘碾、每一盘磨都用各色被单、席子和苫子搭成了临时作坊。带孩子的妇女,为了不耽误碾米,就用被子把孩子包好,抱到临时作坊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不能推磨轧碾,就用簸箕簸米。
米出来了,李自兰就抽出一部分人来泡米、磨糊、烙煎饼。用磨磨干米还行,但在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里磨糊子,转不了几圈磨就冻住了,磨道里结了冰,大家用开水烫开,继续干。一夜间不知冻结了几次烫开了几次,边磨糊、边烙煎饼,全村老少拧成一股劲儿,终于把煎饼足量送到指定地点。
三天后的一个中午,区政府又来了一个紧急通知:“李自兰:你村按150个半劳力,每人推40斤小麦的面,共6000斤小麦,明早把面粉送到薛南庄。”李自兰二话没说,立即组织人员把小麦运回,分送到各家。她连夜完成了自己家120斤的任务,再组织人把各家面粉逐一过秤,检查验收,并按时送到35里外的薛南庄。从淮海战役开始,沾化庄的油灯经常从天黑亮到天明。除突击完成磨面、碾米、烙煎饼等紧急任务外,还为前方战士做军鞋、缝制慰问品。油灯下,家家搓麻绳、纳鞋底,户户飞针走线做鞋袜。全村97名妇女奋战10个昼夜,共做军鞋、军袜4000余双。在两个多月的淮海战役中,她们共接受了12次大的支前任务:纺线、织布、做鞋、磨面、碾米、烙煎饼。李自兰除完成自己分担的一份外,还要挨家挨户地去动员、督促、检查、收交。最紧张的时候,她9天9夜没睡上一个囫囵觉。
淮海战役结束后,沾化庄被淮海战役支前指挥部授予“淮海战役后方支前模范村”,并两次获得上级奖励的“拥军红旗”。1960年,淮海战役纪念馆建成后,李自兰她们当年淘米用的笊篱、烙煎饼用的尺板子等,作为革命文物和她们的模范事迹一起在纪念馆显要位置展出。
红色齐鲁·声动中国网络音频节目《故事里的沂蒙》
联合录制: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沂蒙干部学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责任编辑:邱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