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谣”宣传进社区,共建清朗网络环境 地铁公安分局地铁大厦站派出所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宣传活动

半岛警法 |  2024-09-05 15:30:53 原创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半岛全媒体记者  蒋凯  通讯员  吕海峰

为进一步提高辖区群众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了解和掌握群众应对常见网络安全风险的方式方法。9月4日,地铁大厦站派出所以“‘打谣’宣传进社区,共建清朗网络环境”为主题到抚顺支路社区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宣传活动。

打谣普法进行时

活动现场,派出所副所长李晓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了什么是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类别及表现以及如何辨别谣言,向大家普及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提醒大家要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理性辨别和抵制网络谣言。结合近期典型案例,向大家剖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危害后果,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呼吁大家广泛参与打谣专项行动,积极提供信息线索,共同营造全社会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筑牢了打击整治网络谣言的坚实防线。

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网络谣言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等特点,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极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谣言极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心里,威胁社会稳定。网络谣言的危害显而易见,打击网络谣言犯罪迫在眉睫。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②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③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少数党员干部纪律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

④国外,国内一些媒体及群众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

⑤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

⑥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类别及表现

(一)网络犯罪谣言

这类谣言一般是捏造一些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

(二)网络恐怖谣言

这类谣言一般是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

(三)网络灾害谣言

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四)网络政治谣言

主要指向党和政府,主要涉及政治内幕、政治事件、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等内容,让公众对国家秩序、政治稳定、政府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

(五)网络事件谣言

针对某些个人特别是名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侵害当事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