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看黄河入海口非遗文化创“艺”融新
大众新闻 2024-09-03 20:33:48原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7月12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智‘汇’非遗,创‘艺’融新”志愿服务团队为探索黄河入海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走进东营市利津县开展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古窑十八梭:“非遗+”模式助力经济增收
实践队首先来到古窑十八梭工坊,“十八梭”即梭织的十八种技法。手艺人用手工诠释璞琢之美,以纯手工制作为特点,其成品精致平整,无针眼,拥有色线交织形成的丰富几何图形。以十八种技法、七种主色为纲演变出成百上千种图案,织出风格各异的布匹,既有粗犷豪放,也有质朴典雅。团队成员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纺线与织布两道工序。传承人刘利红提到,当地采用“非遗+农户”“非遗+工坊”的模式,既成功地保留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帮助村民实现了经济上的增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希望能通过团队成员工艺专业特长,助力古窑十八梭的创新发展。”队长刘新宇讲道。
黄河澄泥印:文化底蕴与经济发展的融合
千百年来,黄河不仅以自然之力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更是以文化之魂供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源头活水。黄河澄泥印便是黄河流域诞生出的文化瑰宝,采用黄河岸边积淀的红泥制作而成,这种泥土具有独特的质地和色泽,使得成品在外观上呈现出光泽圆润的效果。黄河澄泥印,生于水,成于火,从沉积的细腻红泥到匠人精湛的工艺,黄河澄泥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承人在利津县开设工作室,一边制作和售卖澄泥印,一边承接研学项目,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推动了澄泥印艺术的传承,也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剪纸艺术:创新传承,焕发新生
李艳红剪纸工作室和利津王家宫廷剪纸,团队成员见证了剪纸艺术如何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李艳红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使传统剪纸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而王家宫廷剪纸则以其百年历史和精湛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组长裘喆表示要借助此次体验学习剪纸艺术的机会,将这份宝贵的经历带回学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佛头黑陶: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实践团队一行来到垦利区佛头黑陶研究所文化产业基地,佛头黑陶是东营市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其“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点而著称,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誉为“齐鲁黑陶之花”。队员们在基地上手体验黑陶制作,并观摩了师傅们制作的黑陶成品。在师傅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如何将陶土揉捏、塑形,再细致地雕刻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制作过程中,成员们遇到了各种挑战。陶土太湿会黏手,太干则难以塑形。最终,队员们不仅掌握了黑陶制作的基本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组长娄春鹏表示将珍惜这次经历,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葫芦雕刻: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葫芦雕刻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黄河沿岸流传已久,艺人们以针刀为笔,在葫芦上雕画出大千世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也亲自尝试了雕刻葫芦的过程。他们用手中的刻刀,小心翼翼地在葫芦上刻画出线条和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队员们逐渐掌握了雕刻的技巧和精髓。实践队员切身体验到这一艺术的独特魅力,葫芦雕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承,每一代雕刻师都倾注了无数的汗水与心血,将这门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草木植物染色:环保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团队一行来到了草木植物染色非遗体验坊,植物染色工艺是一种古老且环保的染色方法,主要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部位提取色素来给植物着色,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还因其环保性和独特的美感而在现代重新得到关注。在体验坊,传承人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植物的染色特性和方法技艺,团队成员切身体验草木染色,运用捆、扎、包等方式做好即将浸染的帆布包雏形,再投入染缸染色,最终清洗晾干。这次体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与价值的洗礼,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过程中,团队不仅见证了黄河口地区丰富非遗资源的独特魅力,更深刻意识到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创新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策导向,我们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与目标。
一、非遗不仅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地方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我们强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确保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延续,同时探索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路径,激发非遗文化的时代活力。
二、积极借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如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与引进等,为非遗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保障。通过整合学校专业资源,如文化研究、数字媒体、市场营销等,我们计划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非遗传承与传播体系,包括数字化记录与展示、创意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与推广等,以科技赋能非遗,拓宽其传播渠道和市场空间。
三、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的大局之中,探索非遗文化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模式。通过组织非遗技艺培训、搭建非遗旅游体验平台、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方式,我们旨在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团队将秉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理念,紧密依托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讲好非遗故事,让黄河口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通讯员:王梦娇)
责任编辑:王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