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全力奏响人才“引育留用”四部曲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蒋鑫   2024-09-03 16:28:17原创

东明县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发展创新机制和路径,从多维度引进人才、以多举措培育人才、借多渠道用好人才、靠多方位留住人才,加快建设支撑人才强县的战略人才力量,持续提升县域人才吸引力和承载力。

培植引才“梧桐树”,广开渠道纳英才。坚持全方位、多领域引进人才,面向知名高校、契合企业需求、瞄准重点区域,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全力构建创新团队。一是携手名校共进,广引四海贤才。组织部门、人社部门以及东明石化等人才工作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组成引才小组,定向开展招才引智活动,组织实施名校人才直通车、归雁兴东等招才引智系列活动30余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86人,回引东明籍在外工作人员32人,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二是紧扣企业所需,定制聚才方案。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围绕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推行“龙头企业+产业+人才”招引模式,主动征集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制高层次人才招引目录,集中向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定向发布,先后征集到企业人才技术需求61项,引进产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362人,专家(团队)132人。三是瞄准发达区域,构筑人才驿站。探索建立发达地区常态化驻外人才招引机制,不断优化招才引智布局。实施“人才驿站”引才模式,将“守土引才”转变为“进驻引才”,在新加坡、香港、北京等地建立“人才驿站”平台7个,与52名高层次人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探索出一条“工作生活在外地、服务贡献为东明”的柔性引才模式。

激活育才“动力源”,实效导向育英才。积极打造多样化人才培育工程,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自主相结合,不断厚植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沃土”。一是推进“校地企合作”,共筑育才新桥梁。聚焦县域打造高端化工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近年来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过程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23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东明石化集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陈昶乐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EPOE)技术项目,该技术填补了世界EPOE单原料生产空白。二是启动“乡土人才”计划,培育本土新力量。采取“课堂+田间”“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等形式,办理“乡村振兴大讲堂”33余期,培训人员1.9万余人次,全面提升乡村人才素质技能,推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三是开展“企业自培”行动,激发企业新活力。支持县域内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工作开展以来,认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23家,企业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800余人。

搭建用才“大舞台”,创新机制用人才。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安居乐业、扎根奉献保驾护航。一是制定政策强保障,筑牢人才“定心石”。出台人才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扶持基金2000万元用于返乡创业融资支持,提供业务余额达5000万元的“人才贷”服务,为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创新创业赋能续航。升级人才“优居”服务,启动人才公寓建设工作,目前在全县建成投用人才公寓10处914套,为人才营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二是强化关怀添温度,打造人才“温馨港”。实施人才专员“点对点”服务机制,从科技、发改、人社、工信等7个职能部门中挑选14名业务骨干,以走访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到企业宣传人才政策、了解企业问题需求,服务企业70余家,征集企业人才技术需求60余项,帮助人才解决关心的“关键小事”83件,以务实的行动为人才营造安心干事的“大环境”。三是建立机制优服务,构建人才“服务网”。推进人才服务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单办”,建立了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和人才服务联席会议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在落户、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优化留才“大环境”,贴心服务留人才。坚持“一线赛马”,为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平台,使“英雄”都有用武之地、更多发展机会、更大成长空间。一是以乡村振兴为导向,促进人才基层集结。建立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机制,出台《关于突破乡村人才瓶颈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了基层人才的培养、成长通道,激发人才下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建立良好的基层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持续健康的“人才流”,已引导人才下基层200余人,其中,卫生系统10名优秀党员到基层参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7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任“业务院长”。二是以项目突破为目标,引导人才科研攻关。创新“揭榜挂帅”用才机制,实行“政府搭建平台、用人主体唱戏、供需双方对接”,搭建起“揭榜挂帅”市场化平台,通过“企业提”“部门找”等方式,征集张榜“卡脖子”重点攻关项目3个,揭榜总金额高达2200万元。三是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助推人才生产发力。以“深度融合技术资源、精准打造工匠高地”为目标,整合教育、卫生、纺织、税务、家政、化工、环卫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29个工种开展全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评选技术标兵42人、技术能手84人、优胜选手126人,先后承办了全市棉纺织细纱值车工技能大赛和全市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技能大赛,切实打造了培训、练兵、竞技、攻关、突破、转化完整链条,搭建起学习交流、共享资源、合作发展、成果展示“四大平台”,带动各级开展技能竞赛200余场次。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蒋鑫 报道)

责任编辑:赵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