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深耕园艺产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大众新闻 2024-09-03 14:22:54原创
为培养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7月18日至22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不忘初心,精于专业,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前往威海临港区汪疃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走访、田间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调研汪疃园艺产业发展现状,为现代果业发展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智慧生产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7月18日至7月19日,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威海樱聚缘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恒兴苹果产业园、威海鸿树林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果树种植企业,学习智慧农业发展成功经验。实践团通过调研了解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果树种植、管理和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能够极大提高农民的决策效率和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小苹果走出三产融合新路径
7月20日,实践团在汪疃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汪疃镇农业龙头企业带领下,当地苹果产业聚力深耕三产协同发展,其中,威海首家苹果主题文化苑也在此成立,实践团了解到苹果的生长特性、分布范围及驯化栽培历史等内容。汪疃镇通过苹果产业的三产融合共建,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实践团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知识,对产业链上游的农产品生产,提出了“矮砧密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栽培方案,并总结了汪疃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切身体会乡村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实践团意识到传动农业转型升级以及三产融合共建的必要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苹果园区内调研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刘瀚阳摄
立足专业,助农惠农
7月21日,实践团在汪疃镇于家英村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户苹果园腐烂病有小规模暴发,严重影响了果树的生长。随后,实践团成员运用园艺专业知识,对染病的果树进行了修剪和防治工作。并向农户提出“预防大于治疗”的植保方案,雨后喷施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广谱性杀菌剂来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随后,实践团发现另一处维纳斯黄金苹果园区内树上有许多挂果,但是秋梢已经萌发,且多数直立生长,严重影响了花芽分化和果实的成熟,实践团成员立即帮助农户进行了拉枝处理,将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减少采前落果的发生,保证了来年的花芽数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于家英村帮助农户对果树进行拉枝控旺的操作。刘瀚阳摄
校地合作,人才振兴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汪疃镇探索实行“高校支持+种苗培育+成果转化+全面带动”的发展模式。挂牌成立威海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以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为平台,汪疃镇持续推动青岛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与樱聚缘、鸿树林等30余家农业企业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资源优势,不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到产业学院授课,专家们手把手教授农业种植技术,让更多“农把式”’变身“田秀才”。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7月22日,实践团邀请王世金、王仙林等当地农业专家在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开展座谈调研,实践队长姜灏阳询问当前大樱桃“一根棍”、KGB等树形是否有发展前景,王世金介绍,“一根棍和KGB等树形都属于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比起传统的单轴延伸,可以达到今年栽树,明年见果,后年丰产的效果,只要避免树势过弱或过旺,就能达到较高的收益。”专业老师崔振华与两位专家就学生人才培养和开展教学实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坚持把农村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为农村培养和输送更多专业人才,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中国诞生于农耕文明,现代化的中国就是从乡土社会中生长出来的。农业既关系着粮食安全,更关乎着国家安全。传统农业正在转型升级,智慧农业已经到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行之路注入青年活力,勇做时代“新农人”,更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后备人才。(通讯员 张钰扬 姜灏阳)
责任编辑: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