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文化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
大众新闻 2024-09-03 14:10:17原创
山东农业大学“毋忘在莒,青春归巢”社会实践小分队“三下乡”活动选择进行传统文化研究作为实践方向,故而选择了家乡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莒县是一个存在千年,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发现也证实莒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建立了大规模的部落王国。
活动内容与过程
探索“莒国文化”的根源
莒地,指山东省鲁东南以莒县为中心的区域,涵盖沂蒙山区和日照市的沿海一带莒文化即莒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是古老的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较早进入人类文明的地区之一。莒文化即莒地历史文化,是古老的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早于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东夷民族的莒部落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莒文化。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标志着莒部落已开始步入人类文明,这些图像文字,被专家学者公认为汉字的祖型,它将中国的汉字起源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历经数千年发展和沉淀的莒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古文化。
莒地先民因讲仁义、诚信,重礼仪,所以又号称“君子之国”,具有较高的文明水平,周代建“莒国”,史称为“东方之雄强”。曾培养出姜子牙,助周灭商,建立起齐国,后齐国多乱,莒国还多次保护其王公避难者,齐桓公即是一例,回国后奋发图强,“毋忘在莒”就由此而来。
“访莒州博物馆,找寻千年历史”
社会实践小分队进行“三下乡”活动的第二个项目就是进入莒州博物馆实地考察,莒州博物馆作为莒县最重要的博物馆,记载着莒地千年文明的璀璨,是莒县历史长河的记录者。莒州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莒州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县城东部新区,该馆占地面积29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该馆通过千余件出土文物和大量考古发掘资料再现了莒地历史辉煌。这一地区发现的众多的距今2万年至1万年前的细石器文化遗存说明这里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区之一。特别是“日月山”形图像文字经考证比甲骨文还早1500年,堪称中国文字的鼻祖。
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把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推了1500余年。凭借着辉煌的历史和影响力,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小分队通过对莒地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通过参观和学习,掌握了大量关于莒地历史文化的知识,包括莒国的兴衰、古代的农业生产、手工技艺等。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游莒国古城,领略莒国风采
莒国古城作为莒地历史文脉的传承,承载着莒县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莒国古城主要建设莒王宫、城阳王府、雕龙苑、文昌阁等十大景点,立体展现春秋、汉、唐、明、清建筑艺术和宫廷、军事、科举、市井等文化,打造中国春秋第一城、江北水韵之城。
莒国古城
其中十大景点之中最著代表性的便是文昌阁与莒王宫。文昌阁最初为明万历年间莒城进士陈勖创建。与主城门、莒王宫鼎足而立,遥相呼应。创意展示邹维新、张行简等一批莒地科举状元的故事,重点展示科举文化,激励后学。文昌阁是莒国古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高耸入云,俯瞰整个古城。这里是游客们欣赏古城美景的最佳地点。
其中莒王宫以其气势磅礴之气居于古城内。莒地春秋时期为莒国,立国600余年, 有“春秋莒国,鼎力齐鲁”之称。王宫大殿展示春秋莒国宫廷文化,大型演艺“毋望在莒”在这里演出,后殿设计为春秋风格的主题酒店。建成后将是国内单体最大的春秋宫殿。莒王宫是莒国古城的核心建筑,金顶红柱,精美的石雕,展现了皇家气派。这里是游客了解莒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古城内的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人们在行走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此外,古城内还聚集了众多地道的美食,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也能大快朵颐,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
游浮来山——赏“天下银杏第一树”
“三下乡”活动的第三站是浮来山。浮来山位于莒国古城附近,是一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景点。有三峰,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三峰鼎峙而又拱围相连,唯东面略微开敞。山上有定林寺,曾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居住地。寺内的银杏树被誉为“天下第一银杏树”,秋季时,金黄的树叶与古朴的寺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禅意浓厚的画卷。浮来山也是莒州八景之一,浮来春晓所在地。每天太阳升起之前,爬上浮来山山顶,去观看太阳升起的样子,可谓是“旭日朝霞唤百川,晓风拂柳戏红莲”。
定林寺位于浮来山下,是一座千年名寺。千年古刹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遁迹藏书校经之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林寺始建于晋,开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远。据传过去在浮来山的东山口曾有一座过路牌坊,前后两面的楹联就是对这一历史掌故的记载与诠释。
定林寺外有一千年古树,古树参天,为银杏树,浮来山上最有名的就是定林寺中的银杏树,是天下第一银杏树。浮来山的“一树”是指天下银杏第一树。该树在山中定林寺前院中央,树龄近4000年,树高26.7米、干粗15.7米,8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据专家考证,此树至少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占地600多平方米,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堪称生物界中的“活化石”。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此树进行专题研究并向全世界播放了其近影。
关于这棵大树,有一个莒县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就是“七搂八拃一媳妇”地传说。在明嘉靖年间,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路上遇到下大雨,躲在这棵银杏树下避雨,突然兴致上来,想看看这棵树有多粗。用搂抱方式进行测量,再搂到第七下,想进行第八搂的时候,才发现旁边有一女士,想让其让一让,但又不好意思说,改用拃的方式测量,数到第八拃的时候正好到女士身边。所以说就有了“七搂八拃一媳妇”地传说了。
拜访刘勰故居,了解《文心雕龙》的魅力
关于刘勰,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在此之前非常惭愧,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并不了解,于是小分队的成员查询资料和史书,终于汇成以下资料。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他自幼好学,怀有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虽然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心中的儒家伦理观念并未改变。他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民”,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等级森严,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刘勰的传世作品《文心雕龙》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寓意丰富。全书共 50 篇,3 万余字,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宋的文学面貌和发展规律,论及 30 多种文体,对文学活动中的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开中国文章学之先河。《文心雕龙》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历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和见解激发了后人对文学理论的研究热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理论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如此,《文心雕龙》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有对其的专题研究;西方学者也对其中的重要命题进行了讨论。
莒县的传统非遗
非遗剪纸——过门笺
剪纸(莒县过门笺),山东省莒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莒县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这种特殊的剪纸形状像缩小的门帘,是过年时用来贴在门楣上的装饰刻纸。春节粘过门笺是莒县流传已久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莒县过门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同时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等艺术特点,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小队深入莒县非遗剪纸馆,欣赏莒县传统剪纸艺术,学习剪纸技艺。品味传统非遗的魅力。
过门笺
泥塑——泥老虎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莒县非遗,小分队成员决定参观泥塑馆,很荣幸见到了泥老虎非遗传承人莒县泥塑彩绘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魏兆忠的女儿。在参观期间,她详细介绍了泥老虎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泥老虎的制作方法和创新发展。莒县泥塑彩绘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魏兆忠在学习老一辈技艺的基础上,将泥老虎的两体相连,改为虎头与虎身前半部分分体套装,然后再用羊皮连接虎身下半部分,老虎头可以达到360度旋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老虎制作风格。
队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
周姑子戏
周姑戏在本地流行最广,历史最久,是莒县人民最为喜爱的地方戏之一。周姑戏,俗称“周姑子戏”,有时依照方言写为“肘鼓子戏”,也叫“肘鼓子”、“拉魂腔”、“拴老婆橛子”、“盘凳子”,周姑戏是莒县人民以及周边区域劳动人民喜爱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戏。周姑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周姑子戏是莒县特有的戏剧种类,每一个山东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周姑子戏也常常进入校园,这成为周姑子戏发扬得最主要的方式。
周姑戏表演
“宣传莒国文化,传承千年文明”宣讲活动
为了更好的促进传承发展莒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小分队成员向小朋友们宣传莒县特有的文化,通过向孩子们展示打印的关于莒县故事,莒县风景,莒县非遗等资料,让小朋友们感受莒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起初在互联网上查阅有关莒国文化的相关资料,并且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文化汇聚了几千年古人智慧的结晶。
我们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解析文化经典、展示传统艺术等,向孩子们传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种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我们还通过系统的讲解莒县的历史悠久的景点,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宣传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调研结果与后期工作
调研结果
莒文化相关的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等活动受到一定欢迎,但活动频次较低,且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城乡差异较大,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莒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对家乡文化的现状并不了解,大多数的孩子在外出游玩时都基本不会选择博物馆、纪念堂这一类的地方。同时发现传统的非遗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身边,了解传统非遗的人群除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
农村文化场所中关于莒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内容相对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中国传统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我们依旧不能懈怠。
实践心得体会
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的机会,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农民的辛勤付出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过去为期接近一周的“三下乡”活动中,队员们有感而发,有了许多感悟,考察的这几天,通过实践发现整个社会需要我们新兴力量努力的地方有很多,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尽管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我们依旧不能懈怠。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参与更多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够加入到“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三下乡活动不仅让我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让我对人生、对乡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结论与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对于文化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如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莒文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的莒文化传承和发展团队。同时还要加强理论研究与教育普及,提升非遗文化认知。深入挖掘莒文化与农村发展的契合点,推动莒文化与农村产业、旅游等融合发展。投入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为莒文化“三下乡”活动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张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