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论道|张兴:朱熹如何阐释《中庸》之道?

大众新闻    2024-08-30 16:12:55

【本文系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成果,原题为《朱熹<中庸>学宗旨:从“圣祖之德”到“道统之传”——兼论朱熹道统与道学之差异及意义》,文章内容有删节】

□ 张兴(山东社科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朱熹之前,涉及道统的论述主要有唐代的韩愈、宋代的二程。韩愈在其著作《原道》中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承体系,并认为自己是儒家正统的继承,是孔孟之道的传承人。二程则认为,儒家的道统在孟子去世以后就失传了,直到程颢才又重新传承了儒家道统。到了朱熹这里,朱熹认为二程之后,道统又无人继承,只好作“四书”以传承道统。关于道统的论证,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中,每篇都有所涉及,本节重点来看《中庸章句》中关注“道统”的论述。

朱熹在诠释《中庸》时对汉唐《中庸》诠释著作有着较为明显的承袭与发展,然而对《中庸》主旨的理解,朱熹与汉唐诠释者则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

相比于郑玄所理解的子思“昭明圣祖之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明君之德政,孔颖达所理解的贤人为政,朱熹对《中庸》主旨的理解则是子思“忧道学之失其传”,《中庸》讲“道统之传”。朱熹《中庸章句·序》载: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中庸》这本书究竟是因为什么才被子思创作出来的?是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担忧道学失去传承才创作的。从上古时期的圣人君主继承天子之位以来,道统的传承就开始了。在这里,朱熹点明了“道统之传”是《中庸》最重要的主旨。由此可见,朱熹所理解的《中庸》主旨明显不同于汉唐学者。在这里,朱熹作了两个比较重要的转化,一个是由汉唐时期的子思“昭明圣祖之德”转化为子思“忧道学之失其传”,即将“圣祖之德”转化为“道学”,将“明君之德政”转化为“道统之传”。经过以上两个重要词语的转换,《中庸章句》“道统之传”的宗旨亦由此而确立。朱熹在《中庸章句·序》最后一段文字表达了其创作《中庸章句》的目的:

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中庸章句》这本书的宗旨,义理分明,详尽中肯,条理清楚、详略相因、大小齐备,关于各种学说之间的异同好坏优劣,也能够得以普遍通达,而各得其极致之旨趣。虽然对历代圣王道统的传承,不敢妄自加以评议,然而对刚开始学习“道统”的学者,或许有能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对由浅入深为学,逐步提高有所帮助。朱熹虽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但其目的却是致力于儒家道统的传承,因此《中庸章句》的宗旨主要是“道统之传”。

朱熹所提出的道统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在朱熹之前就已经有道学一词的出现,但是朱熹系统阐述道统说,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道统说的提出也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构建了儒家的道统传承体系

儒家的道统传承最早来源于韩愈的《原道》,其文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及其传焉”,其认为孟子死后,这个传承就中断了。韩愈有继承孟子儒家道统的愿望,他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朱熹明确了儒家的道统传承,并在其关于道统的传承中将韩愈排斥于外,“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宋史·朱熹传》)等到朱熹《中庸章句》正式刊印以后,儒家道统说才被完全确立起来了,从尧舜禹一直到文武周公再到孔曾思孟二程朱熹,这一完整的道统传承体系最终得以确立。至此,儒家思想的传承与道家、佛家思想的传承一样,都有了一个一以贯之的传承体系。

2、排斥了佛道的威胁

在两宋之际,佛家、道家的发展趋势迅猛,儒家弟子中有大量人员出入于佛、道两家,同时由于佛道两家精微的义理以及系统的传承谱系,对于儒家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说“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朱熹认为异端邪说每天都在增加,以至于道家、佛家之教徒出现,他们的学说看似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却是在最大限度地混淆真相!

面对佛道的强烈冲击,朱熹认为只有建立起系统的儒家道统传承体系以及更加精微的义理,才能有效地排斥佛道的威胁。二程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朱熹说“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朱熹认为,非常幸运的是子思的《中庸》没有泯没,正好二程站了出来,经过他们的考证,以此来接续上千年来没有传承的道统头绪;经过他们的考据,以此来排斥道家、佛家似是而非的学说。二程接续了千年以来的道统,排斥了佛道两家的错误学说,正是基于二程这样突出的贡献,因此在朱熹所建构的儒家道统说中,二程的地位是非常突出。朱熹说“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朱熹认为,子思的功劳的确非常大,但是如果没有二程,那么也不能做到因循其语言而获得其道心。这是二程接续子思的道统传承及其对佛道两家排斥的主要贡献。这也意味着,朱熹道统说的建构强有力地排斥了佛道两家的威胁。

3、为儒家学者道德修养工夫论奠定了基础

朱熹道统论的建构为儒家学者道德修养工夫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先秦时期,儒家最看重的便是君子。然而君子一词在先秦时期事实上一直是有德有位者的代表,即使是在孔子时代,虽然君子的道德含义在明显地上升,但其地位含义也是一直存在着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整个先秦时期,儒家所重视的修身思想所针对的具体对象大多都是指有德有位者,而对普通的民众,很少会涉及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一般只要求他们按照统治者的规定做好农耕、制作器物等各自的规定就好,能够做到为统治者所驱使就可以。在汉唐时期,郑玄和孔颖达的疏解亦是继承了先秦的这种观点,尤其是郑玄,其对《中庸》的注解所认定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指国君,其道德修养的对象也主要是指国君,跟普通民众亦没有什么关系。到了唐代孔颖达,其所认定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指为政者,包括国君和贤臣,其道德修养的对象也主要是指国君和贤臣,亦跟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朱熹这里,由于朱熹道统说的建构,其所认定的道德修养的行为主体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最开始的圣人,到汉唐时期的国君之类的为政者逐步转化为有道德的学者,朱熹不只一次地强调《中庸章句》对学者求学的重要性,可以说,朱熹的道统说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先秦、汉唐时期的学者修养工夫论,这一点是朱熹道统说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深刻影响了宋元明清四朝八百多年儒家思想史的重大事件。事实上,一直到今天,朱熹所倡导的学者修养工夫论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综上所述,朱熹《中庸章句》的核心宗旨就是“道统”论,在历代的《中庸》诠释中存在着一个从“圣祖之德”到“道统之传”的转变。朱熹的道统论包含道学与道统两个方面。朱熹构建了一条从远古时期的尧舜禹一直到先秦时期的孔曾思孟再到两宋时期的二程、朱熹的道统传承谱系。朱熹所提出的道统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儒家的道统传承体系,二是排斥了佛道的威胁,三是为儒家学者道德修养工夫论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崔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