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镇村行 | “小山村”有了“富民计”:博山镇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逆袭

大众新闻    2024-08-22 17:32:02原创

像很多地方一样,受村小、人少、老龄化等影响,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的一些“小山村”进入发展瓶颈期。针对各村不同的传统种植优势,博山镇“求同存异”调整种植品种,通过引进“济薯25”、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发展管理相对粗放、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最大限度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博山镇通过发展订单农业需求突破,在农产品销售、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为“小山村”注入了新活力,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北邢村用100亩土地试种“济薯26”。

北邢村首尝“新品种”

“我们村现在常住人口有300多人,其中240人年龄在60岁以上,如果种植老品种‘烟薯25’,就没有那么多人手进行管理。另外,部分土地也满足不了‘烟薯25’的生长要求,现在种植‘济薯25’的35亩地有一多半都是条件比较差的地。”8月14日,博山区博山镇北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家村表示,关键是“济薯25”的好处是管理非常粗放,不但节省人工,而且对土质的要求也不高,非常符合北邢村的实际。

徐家村说,村里的老人年龄越来越大,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村集体通过每亩地400元的流转费用,把即将撂荒的土地流转过来,统一管理和耕种,既能保证村民收入,也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徐家村向记者介绍“济薯25”的特点。

博山镇过去种植的品种以“烟薯25”为主,虽然相对来说,收购价格比较高,但是耗费人工,不光播种需要大量人手,收获也无法用机器进行。相对而言,“济薯25”就可以进行机收机种。北邢村在年初试验了“红薯插秧器”,只需要将红薯秧固定在“叉子”上,就算是没种过红薯的新手,也能很快上手,提升了红薯种植效率,成了北邢村的“增收利器”。

徐家村表示,“烟薯25”一般是直接加热食用,收购商对品相、个头要求比较高。由于近年来种植面积大幅扩大,价格逐渐走低,收入和种植成本呈现背离的趋势。相对而言,“济薯25”主要用来加工淀粉,所以收购商对品相、大小没有要求,几乎是照单全收。

“去年每亩产量大约6000斤,按照每斤七毛五的收购价,每亩毛收入4500元。”徐家村说,去年北邢村试种了35亩“济薯25”,除去红薯苗、地租、化肥等费用,每亩1300元的成本,一亩地能净赚3200元左右。这样,35亩地纯收入近12万元,其中村集体纯收入7万余元。

北邢村的红薯种植实现了机收机种。

“红薯小镇”发力订单农业

“还没栽秧的时候,红薯就已经有了买家,非常省心,所以今年我又增加了面积,我对今年的收成也是非常有信心。”徐家村表示,为了保证红薯的销路,博山镇决定帮助农户大力发展订单红薯产业。

博山镇着力打造“红薯小镇”,55个一村一业项目中,红薯种植项目达到33个。红薯品种选择产量高,好管理的淀粉型红薯“济25”,与济宁柳絮集团合作签订订单回购协议,从订单公司购买幼苗栽种,成熟收获后公司全部回收。

随着红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北邢村已经形成了红薯种植、销售的发展体系。北邢村通过集中流转土地进行示范种植,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激发了全镇群众种植红薯的热情。小小的红薯已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村里的红薯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

“我们在去年试种‘济薯25’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又流转了85亩土地,加上村集体的15亩土地,用这100亩土地试种了‘济薯26’。9月20日以后就可以进入收获期,估计届时收购价格比去年还要高。”徐家村说,今年种植的品种“济薯26”,也是走订单农业的思路,专供济南的薯立方集团有限公司。品相好、个头大的,可以制作薯条和薯片;品相不好,个头小的,也不会浪费,可以制作淀粉。

“下一步,我们将在提高红薯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准备进一步上马新的项目,红薯淀粉、红薯粉皮等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徐家村告诉记者,3斤“济薯25”就能出1斤淀粉,而通过深加工制作粉皮,不但可以卖到每斤16元的价格,而且可以长期保存。

马家沟村种植的软枣猕猴桃。

马家沟村的“产业升级”

不光北邢村面临严重的“老龄化”,距离博山镇政府驻地11.8公里的马家沟村、上结村和下结村也面临同样问题。三个村现共有常住户280户,常住人口仅500余人,不仅面临“老龄化”,而且实际已经形成了“空心村”。

以前,这几个村以种植苹果和蔬菜为主,有段时间确实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随着苹果树树龄较长、苹果品种一直未得到更新,以及果农普遍年龄较大,土地“后继无人”继承等“三老”问题的出现,村集体和村民人均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博山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划将马家沟村、上结村和下结村三个村整合在一起,成立结老峪联合党总支统一协调,挖掘特色产品,选树特色主产业。通过流转农户老旧果园,改种适合当地土壤、产量高和经济效益可观的软枣猕猴桃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联村经济发展瓶颈,促进村集体和农户长效增收。

“1986年开始,我们村大面积种植苹果和桃子。”博山镇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加强介绍,近40年的果树种植历史,让他们积累了果树种植、管理和销售的丰富经验和人脉,只是由于最近几年苹果和桃树的管理成本太高,让果品种植销售的收入开始减少,镇村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谢加强通过果品销售的朋友了解到,目前果品市场上有一个新品种——软枣猕猴桃,种植比较粗放,口感好,甜度高,而且市场刚刚打开,价格相对较高。

谢加强向记者介绍软枣猕猴桃的特点。

“相比软枣猕猴桃的主产区丹东,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提前一个半月上市。提前上市的这段时间,就意味着可以拿到更高的销售价格。”谢家强陪同博山区和博山镇的领导,多次来到大连润丰园珍稀果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和洽谈,最终打动了大连润丰园珍稀果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从2021年开始,对方来到马家沟村投资建园,软枣猕猴桃终于落地博山镇。2022年开春,谢加强带领村民把原来的苹果树和桃树进行改造,建设了软枣猕猴桃数字农业示范园。

“软枣猕猴桃我们这里俗称‘软枣子’,外皮光滑,可以带皮吃。个头虽然小,营养价值高,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采摘期从8月下旬可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谢家强说,相比管理更加繁琐的碧玉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的管理更加粗放,不用疏花、疏果,也不用蘸果,节省了大量的人工,特别适合像他们这样劳动力缺乏的“空心村”。

“去年10月份,我们村的软枣猕猴桃头茬收获了5000多公斤,糖度要比普通猕猴桃高出10个点,每公斤价格达到60元。”谢加强表示,现在马家沟村软枣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了150亩,他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期种植,将软枣猕猴桃扩大到300亩,逐步把过去老化的品种更换成效益更高的软枣猕猴桃。

上瓦泉利用山林地种植大榛子。

“适合”上瓦泉村的大榛子

俯瞰博山镇上瓦泉村大榛子园,一排排的大榛子树,让村庄充满生气。

上瓦泉的草莓名声在外,但是近年来,大榛子产业也逐渐形成了气候。实际上,上瓦泉的大榛子跟前面的“济薯25”、软枣猕猴桃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管理粗放,普通山地就能满足其生长需求。

另外,大榛子种植除了采摘之外,很少占用人手,节省人工的同时,还有上市早、个头大、产量高、抗寒抗病性好等各种优点。

“2019年,我们上瓦泉村王金成书记引进了大榛子产业,将荒废的山林地充分利用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种植规模已达800余亩。”博山镇上瓦泉村支部委员刘昌告诉记者,去年已经达到了1万斤,随着大榛子树逐渐进入盛果期,预计今年的产量可以达到5万斤以上。

刘昌(左)向记者介绍大榛子的种植情况。

“我们的榛子果大、壳薄、口味香甜纯正,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榛子的营养价值高,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可观。”刘昌表示,今年大榛子的收购价每斤达到6.5元,预计将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

现在,上瓦泉村以每亩666元的价格流转了村民撂荒的山林地,同时采摘大榛子也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刘昌说,大榛子的采摘很简单,初期可以站在树旁边直接采摘,到了后期甚至可以直接在树下捡拾。农闲时,村民采摘大榛子每天就能有百十块钱收入。

博山镇通过采用“合作社+农户+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大榛子产业。现在,许多客商纷纷慕名而来,不出村便可以把村里的榛子销售出去。

博山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与“中国大榛子之父”梁维坚教授合作,成立“榛子研究所博山工作站”,选择了市场前景广阔的“达维”等品种进行种植,不仅丰富了大榛子市场的品种,也充分利用起了普通林地,形成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产业。如今,以“小红薯”“大榛子”“软枣猕猴桃”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已经发展成为博山镇的一张张绿色名片。

截至目前,博山镇“一村一业”55个项目全部完工,全镇各村完成土地整理2115亩,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进行的“一村一业”建设,已经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韩凯 田新艺 通讯员徐晗)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