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德州最大的治黄工程“陈公堤”
联合日报 2024-08-04 12:04:13
《乾隆南巡图·过德州》(局部)
在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故道之西,今夏津、武城、德城、陵城一线,宋金时期有一条蜿蜒数百里的护河大堤,被称为“陈公堤”。清代田雯《长河志籍考》记载说:“陈公堤,在城东南五里。《宋史》天禧三年,河决滑州,陈尧佐知滑州,筑长堤以障水,北连长河,人呼为‘陈公堤’。”这条堤坝的筑建,使宋代德州地区的黄河水患得到有效防治。后来随着黄河河道的迁徙,这条大堤逐渐失去了防水功能,但其遗迹依然可见,成为古黄河在今德州地区的历史印记。
这条大堤之所以被称为“陈公堤”,与宋代滑州知州陈尧佐有关。清宣统《恩县志》引《一统志》云:“自德州东五里,历恩县接东昌府界,宋陈尧佐守滑州筑之障黄河,故名。”陈尧佐(963—1044年),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今四川南充市)人。宋代著名治黄专家。陈家是阆中名门大族,陈尧佐的高祖陈翔是新井(今属四川南部县)县令,父亲陈省华官至左谏议大夫。兄长陈尧叟、弟弟陈尧咨皆为状元,陈尧叟位居宰臣,陈尧咨官至天雄节度使。良好的家风,对陈尧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开始踏上仕途。初授魏县尉,迁中牟县尉。咸平初年外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平章事,成为当朝宰相。一生清廉,以太子太师致仕。陈尧佐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在治理水利上颇有成就。特别是天禧五年(1021年)陈尧佐任滑州(今河南滑县)知州时治理黄河的治绩,在历史上卓有影响。滑州地处黄河中游,地形以平原为主,经常遭受水患。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滑州就发生了黄河决口溃堤,田畴漫水,庐舍倒塌。由于北宋建立伊始,百废待举,未遑治理。乾德四年(966年),黄河再次在滑州决口,滑州一片汪洋。面对黄河屡屡溃决,宋廷逐渐完善了治黄制度。乾德五年(967年),“以河堤屡决,分遣使行视,发畿甸丁夫缮治。自是岁以为常,皆以正月首事,季春而毕。”即每年春耕之前,沿黄各地都要征发民夫缮治黄河。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又下诏“知州、通判两月一巡堤,县令佐迭巡堤防,转运使勿委以他职。”同时规定:如地方官任职期间境内发生河患,即便任职届满到期,也不能卸任,要等河水回落、水患解除,才能调离。由是,地方官员一般都兼任本地的河堤使,筑堤治河便成为沿黄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陈尧佐赴任滑州前的天禧三年(1019年)、四年(1020年),黄河在滑州刚刚发生溃决,所以陈尧佐到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勘验灾情,治理黄河。由于陈尧佐到任时,黄河在滑州决口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水势有所减缓,陈尧佐组织当地百姓在滑州城西北修筑了一条防洪堤坝,人们称之为“陈公堤”。《宋史·陈尧佐传》:“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陈公堤’。”在治水实践中,陈尧佐总结并创造了许多治理办法,曾在担任两浙转运副使时发明了“下薪实土”筑堤法,筑堤抵挡钱塘大潮。移任并州知州时他还在汾河沿岸“植柳固堤”,预防汾河溃决。
所谓“木龙”,就是在河两岸竖插木桩,以抵挡洪水冲积堤岸。由于木桩众多且随河岸呈弯曲形,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故称“木龙”。《宋史·河渠志》对木龙治水有记载:“知滑州陈尧佐以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又叠埽于城北,护州中居民。复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当时赖焉。”
由于陈尧佐在滑州治水成功,各地纷纷效仿、借鉴滑州的筑堤经验,滑州以下的德州,由于防水方式和地理环境与滑州相似,也陆续筑建了一些护河大堤。如此一来,陈尧佐在滑州筑建的大堤,便与其下地区修建的大堤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西起河南滑州东到大海蜿蜒千里的大堤。由于黄河河道不断变迁,人们随河道筑堤防水成为常态,所以陈尧佐以后的护河大堤并不在一条固定的线上,而是四处皆是,这也是各地堤坝并不相连的原因。例如陈尧佐知滑州时,黄河从滑州东流,并不经过今德州夏津。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胡埽决口,河道北移,黄河才流经夏津,所以夏津的护河大堤并不是陈尧佐时期修建的,更不可能是陈尧佐所修。只是由于各地的堤坝大多采用陈尧佐的筑堤方法筑建,而陈尧佐筑堤又最为著名,所以都被称为“陈公堤”。“历史上,黄河德州段堤坝之所以称为陈公堤,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由于陈尧佐在滑州筑堤防洪,卓有成效,于是下游各州县的吏民便纷纷效仿,沿用陈公筑堤的方法,修筑堤防,使长堤不断延伸。因为陈尧佐是这条长堤的肇始者和开创者,所以后世也就把这条从滑州延续下来的千里长堤,统称为陈公堤了。”
其实,陈公堤的筑建,并不是陈尧佐一人的功劳,而是长期以来人们治水经验的结晶。早在陈尧佐知滑州之前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朝廷就如何治理黄河问题曾展开过一场争论。著作郎李垂上《导河形胜书》,认为从禹疏九河开始,人们就把治理黄河的重心放在下游九河所在的地区,由于下游水势平缓,容易淤积,河床就会变高,导致溃堤改道。于是人们重新在新的河岸筑堤,河床又逐渐变高,仍然会导致溃堤。如此循环往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垂认为,欲从根本上治理河患,就要将治理黄河的重心上移,从河南的滑州,沿黄河向下,筑堤七百里,然后分为六个分流水道,导河入海,如此一来,便可从根本上杜绝河患。但陈彭年、王曾等人却认为,如果在滑州筑堤拦水,势必造成水势陡然变急,不利于下游防洪。同时,大规模造堤,势必增加民力,劳民烦费,不利于社会稳定。李垂的意见未被朝廷采纳。直到陈尧佐知滑州筑陈公堤,才使李垂的部分设想变为现实。
元代时,陈公堤已失去防水功能,被称为“古河堤”。萨都剌诗曰:“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邑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由于黄河改道,原来的黄河故道已变为耕田,但古堤依然存在,虽然堤上长满了燕麦,但大堤依然“隐隐若城势”。
在明清时期,德州的许多地方还存有陈公堤遗迹,只是由于黄河已迁徙,出现了“苍茫沙草接天低,不见黄河见古堤”的景象。原来的黄河河道变成车马通行的路径,原来的护河堤上也长满了荒草。“漠漠平沙落日低,野烟荒草暗长堤。居民犹说黄河迹,过客翻寻上国蹊。”虽然沧海桑田,古是今非,但陈公堤附近的居民仍然津津乐道于古堤与黄河的故事。
在一些城邑周边,陈公堤遗址则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是人们理想的踏青游玩之地。“古堤芳草”是明代德州十景之一,所谓古堤,就是陈公堤。明嘉靖《德州志》载《古堤芳草》诗曰:“古岸巍峨镇阜陵,河源波浪涨还平。云边恍见蜒蚲伏,雨过浑疑虫带蠕撗。逐日轮蹄畏馺踏,经霜禾黍自枯荣。陈君胜迹昭天地,千载令人说姓名。”所谓“陈君胜迹昭天地,千载令人说姓名”,是说陈尧佐筑建护河大堤的功绩普天之下人人皆知,虽已时过千百年,人们仍然在谈论陈君筑堤的功绩。
今德州武城县,宋时属于贝州,境内存有陈公堤遗址,被称为“贝州长堤”,是武城十二景之一。明代诗人姚惟一《贝野长堤》诗曰:“贝野铺平阔,秋霖事短航。河倾弥巨壑,堤筑障洪塘。谷口回风紧,岭头蔓草长。陈公逝已远,伟绩今流芳。”大意是说:贝州旷野,平阔无垠,每逢秋季,阴雨连绵。遇到黄河决口,则沟满壕平,洪水弥漫。为了预防黄河决口造成的水患,当年因循陈公之法修筑了堤坝。如今黄河改道他处,黄河故道已变为沙丘,堤坝遗址上也长满了野草。陈公虽然去世已久,但陈公的筑堤伟业,千古流芳。清雍正期间,陈学海知恩县,观览陈公堤遗址,感慨万千,作《贝野长堤》诗曰:“往人修堤一带迷,造堤人去柳成蹊。烟连秀野千家麦,势障黄河万顷泥。草长平湖春浪阔,渔归小艇夕阳低。沧桑奠得民安业,处处丰登乐岁畦。”称赞了大堤“得民安业”的历史功绩,也表达了对陈尧佐和修堤人的崇敬与怀念。
德州平原古八景有“长堤桃李”。沿马颊河东岸,南北遍植桃李,春暖花开,弥望无际。民国《续修平原县志》载《长堤桃李》诗曰:“长堤十余里,烂若浣花居。小憩游春屣,吟情纵目初。”
由于历史上大禹的父亲鲧曾在今德州境内筑堤阻挡洪水,境内的黄河堤坝也被人们称为鲧堤。所谓鲧堤,也应指陈公堤。(供稿单位:德州市政协)
责任编辑: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