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南隍城乡:25米深海生态底播,海参养殖迈向深远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钟建军   2024-07-31 23:36:30原创

密密麻麻的海参在渤海湾距离海面25米水深的“洋房”里舒适的生活——这是山东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隍城海洋开发公司”)所拍摄的深远海养参的视频画面。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来到渤海深处、有着“中国鲍鱼岛”之美誉的长岛南隍城岛,这里的海参养殖迎来新变化,海参养殖正走向更深的海域,“蓝色粮仓”变得更加丰盈。在更深、更远的海域养参会遇到哪些困难?海参在海底的“洋房”里过得怎么样?让我们一探究竟。

7月盛夏的渤海深处,航拍南隍城岛美景。  

海底建“洋房”,海参“安家”深远海

“看,很多很多,全是海参!”7月24日,在长岛南隍城岛上的南隍城海洋开发公司里,工作人员张晓明看着前段时间从海底拍摄的海参视频,略显激动地说,“养了一年,个头不小,长势很好!”

从视频中看到,各个养殖区的海参或安静地躲在“房子”里,或紧紧吸附在礁石上,或乖巧地趴在“洋房”旁边。

密密麻麻的海参在深远海的海底自然生长(视频画面)。  

在距离南隍城岛5海里的海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在这千亩“海田”下,无数海参正在水深25米的海底茁壮成长。长岛南隍城乡海参养殖,从近岸浅海底播海参迈入海洋牧场深远海底播阶段。

“像近岸浅海养殖海参水深一般在几米到十几米,而我们在离岸更远的海洋牧场,将海参苗投放到25米深的海底,让其自然生长,不经过任何人工干预。”说起深远海养殖海参时,张晓明说,造礁以及捕捞等,难度也更大一些。

离岸多远、水深多深算是深远海?对此,张晓明介绍说,深远海养殖是指在离岸较远、水深较深的海域开展养殖。一般来说,在离岸3海里以上,水深20米至100米的开放海域开展的养殖活动,算深远海养殖范畴。

“浅海养殖空间毕竟有限,就得往深远海走。”在张晓明看来,海参养殖要想实现大规模、大产量发展,深远海的空间更大。

在深远海养殖海参,需要在海底营造适合海参生长的环境。“目前,我们分批次在南隍城海洋牧场投放了1万多套人工鱼礁。”张晓明说,人工鱼礁是定制的钢筋水泥土空方,另外也投放了一些养殖笼。

“这些钢筋水泥空方就是我们为海参建的‘洋房’。”张晓明介绍说,“房子”建好了,海参等各种海洋生物有了藏身之处,藻类以及各种海洋生物多了,就有了海参生长所需的饵料。说白了,投放人工鱼礁,沧海变桑田,不仅改造了海底的生态环境,也为海参建造了吃住行一体化的“洋房”。

深远海海参,生长周期长、品质高

深远海养参不同于浅海养殖,面临怎么样的困难,又有哪些特点呢?对此,南隍城海洋开发公司生产部经理葛茂武称,深远海养参的特点之一是,海参生长周期长、品质好。

“抗高温和抗台风也是深远海养参的优势。”葛茂武解释说,海参怕高温,渤海湾海底的水比较冷,水温起伏不大;平时海参靠腹部的管足附着在人工礁石上,即便来了大风大浪也不会被吹走。

养殖过程中遇到哪些难题?“目前遇到的问题是,海水比较冷,藻类等比浅海少,海参生长速度比较慢,需要三四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长成成品参。”除了海参生长速度慢,让葛茂武担忧的是,要到水深25米的海底采捕,会比较麻烦。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柯可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水深25米,根据海水透明度不同,光线会对海藻生长产生一定影响,会间接影响海参的生长,养殖周期会比较长,也意味着这样养殖的海参品质会高一些。另外,由于水比较深,‘猛子’下海捕捞难度大,捕捞效率会比较低。”

“我们去年5月份投的海参苗,投放的规格有小有大,从个头上来看,长势还行。”葛茂武说,目前海底水温在17℃,比浅海的温度低几度,“浅海底播海参已经夏眠了,我们深远海的海参还得晚一些。”

工作人员投放人工渔礁,改善海底生态环境,为海参“安家”。    

将来的产量如何?对此,葛茂武说,他们在一千亩海域投放了十万斤海参苗,预期产出三四十万斤鲜参,产值将在三四千万元。

海洋牧场离不开信息装备支撑。在海洋牧场上矗立的“长渔一号”,是一个综合性的海上养殖工作驿站,上面配置了多种监测设备。工作人员在平台上不仅可以看护海域,还能实时检测水温、盐度、溶解氧、叶绿素、蓝绿藻、pH等水质参数。

另外,南隍城海洋开发公司工作人员透露,目前他们也在距离南隍城岛六七海里,水下35米的海底试养海参,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海参的生长情况。

深耕“蓝色粮仓”,向大海要粮

深远海养殖能拓展养殖空间,是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近年来,长岛南隍城乡大胆迈向深海,在发展海洋牧场、建设“蓝色粮仓”进程中打头阵、当先锋,走出向海要粮、向海图强的新路径。

南隍城乡党委书记、乡长葛猛介绍说,2023年12月17日,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作为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南隍城乡立足当地海洋资源优势,按照“1+N”产业布局,坚持先行先试,在坚持立体生态养殖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外海生态养殖区,实施海珍品底播增殖项目,随着“经海系列”8座深远海智能化网箱平台下水投用,南隍城海域形成了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深远海养殖渔场。

“近年来,南隍城乡坚持‘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与经海渔业合作,探索出了‘大鱼带小鱼’的接力养殖模式。”葛猛表示,企业从渔户获得稳定优质的鱼苗来源,由大网箱带动小网箱的接力养殖模式,实现企业与渔户合作双赢,“除了深海养鱼外,我们又积极探索在海洋牧场深海海底养参,向深海要粮仓。”

7月23日,南隍城村渔民下海捕捞海参等海珍品。  

对于深远海养殖,尤其是深远海养殖海参,柯可表示,深远海养殖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近海养殖压力,保护近海生态环境,还能利用更为广阔的海洋空间,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海参这种高价值的海产品来说,深远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面积包括南、北隍城岛东部海域170平方公里。未来,这里将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全省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打造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的示范样板,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随着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动力的更加强劲,海洋生态环境的更加优美,长岛南隍城岛一幅人海和谐、向海图强的蓝色篇章正在徐徐铺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钟建军)

责任编辑:武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