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新闻|2年时间撰写173页申遗文本——专访申遗工作专班高级工程师王安东

芦花新闻 |  2024-07-29 18:56:04 原创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申遗,其实我们早就胸有成竹。”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在保护区申遗专班综合组负责牵头具体落实各项业务。从2019年9月27日东营市成立申遗工作专班开始,王安东便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重新梳理保护区”的工作中。今年是地质学博士王安东扎根湿地的第10年。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鸟类调查。

373种鸟类的重要家园

数量占全球种群超1%的鸟类38种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是黄河三角洲三大世界级自然奇观。每年迁徙经过数百万只鸟类,黄河三角洲也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我们习以为常的万鸟翔集,在世界自然遗产申请文本中,却是要求到具体的种类和数量。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每年往返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的鸟类多达300多种,总数几百万只。需要我们观测梳理统计出哪几种鸟,大约有多少只,而且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观测记录和印证材料。”王安东说。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满足世界自然遗产最关键的标准之一就是“突出的普遍价值”。而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最有说服力的参考因素就是野生鸟类,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2条线路在黄河三角洲交会。尤其是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冬去春回,翱翔万里奔波迁徙。而其中最重要的中途补给站之一就是黄河三角洲。

王安东和同事们与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一起,深入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滩涂、芦苇荡……携带望远镜、相机、笔记本,吃住在野外,眼观、耳听、笔记……为鸟儿们做起了“户口普查”。

一年的时间里,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王安东与同事们对自然保护区和周边湿地的鸟类有了一个清晰的“摸底数据”。

“世界自然遗产相关的要求是‘鸟类种群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经过我们的观测和国际组织对一些鸟类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比对,黄河三角洲符合条件的鸟类种类达到了38种。”王安东说。也就是说,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占比超过全球种群数量1%的鸟种达到了38种!有的鸟类种群数量占到全球种群数量的比例更高,例如东方白鹳达四分之一,丹顶鹤超十分之一,黑嘴鸥甚至占到了全球一半的数量。

记者了解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65种。其它野生动物包括兽类20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6种,鱼类193种、昆虫512种、甲壳类148种,软体类108种,无脊椎动物534种等。植物种类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

王安东对申遗文本进行整理。

173页申遗文本

30年来工作日志

“就和考试一样,不能临阵磨枪,这是持之以恒地打造内功才换来的结果。”王安东看来,本次申遗能够成功,不仅仅是申遗工作本身这几年努力的成果,更是多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整个东营市,细心呵护这片生命沃土的结果。

人类的日常活动半径不过几十公里,而在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西亚这条重要的国际鸟类迁徙路线上,鸟类的活动轨迹以整个地球为空间尺度。基于这样的现实,如何证明这个关键的1%呢?除了现场观测之外,还依托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持续进行的鸟类监测。

为了撰写申遗文本,团队梳理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30年的鸟类巡护监测报告。限于技术条件的局限,2014年前的巡护监测报告,全部以纸质、手写的形式呈现。触摸着那些泛黄变脆的巡护日志,王安东内心涌起一阵感动,他触摸的,不仅仅是鸟类在黄河口活动的记录,更是一批批护鸟人投入其中的三十年青春。

2020年至2021年,团队用两年时间,撰写了一份包含原始记录表、图片、影像和书籍在内的173页的申遗文本。在整合此次共同申遗的其他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资料后,最终形成一份760页的完整申遗文本。2022年1月底,申遗文本被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评估机构,也是全球最权威的动植物资源调查评估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几十年来的纸质观测报告,也连连称赞!”王安东说,评估的专家们对这一摞摞纸质观测报告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现代化的图像、视频等材料。“我觉得是他们通过这些报告看到了我们的态度和努力。”

王安东与同事们乘船前往滨海滩涂进行鸟类检测。

外方专家实地考察赞不绝口

申遗面积增加300多平方千米

2023年5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申遗大考。5月8日至9日,世界遗产中心委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派遣马来西亚和德国专家对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进行了实地评估。

为了接受评估,东营申遗团队准备了多个点位,黑嘴鸥繁殖的一千二、底栖生物的新生滩涂、河海交汇景观、东方白鹳聚集栖息的大汶流、湿地植物景观密集的黄河口、保护区周边候鸟聚集的水稻田和湿地……王安东陪着专家们一站一站地走,他希望能让专家们看到最真实的黄河三角洲。

“专家们工作得很认真。”这是两位专家给王安东的第一个印象,他们深入一线查看现状,了解各方面的声音,确保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在与周边农户座谈中,专家们认真听取着农户对申遗的意见和反馈。“经过三十年来的宣传环保、护鸟,周边居民对保护区申遗高度认同,他们的积极性不比我们工作人员差。”王安东说。

两位专家穿着雨裤在滩涂步行一公里,肉眼看过去,小螃蟹洞穴密布,双脚交替原地踩踏片刻,底栖生物逐渐显露真身,沙蚕、贝类丰富、活跃。“见到眼前这一幕,专家兴奋地竖起大拇指”。在一千二管理站黑嘴鸥繁殖地,专家们透过望远镜,看到泥质滩涂上稀疏分布着碱蓬、芦苇,数以千计的黑嘴鸥巢穴三三两两分布在同一片植被中,群居生活的黑嘴鸥显得非常热闹。“专家们只看了一会儿,就表示,不用去现场打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了。”王安东回忆,“专家们被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震惊到了。‘壮观’、‘美丽’是两天来他们对黄河三角洲动植物生境描述最多的词。”

“申遗的范围太小了!”评估专家当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保护区的范围都划进去呢?”

王安东说,专家们没有对保护区的数据、保护现状提出问题,反而提出了一个要求扩大申遗范围的反馈意见。

经过现场考察,结合实际的鸟类分布状况,对比最新的遥感影像,在原来的范围基础上,技术团队对5处边界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全部在拟建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内。就这样,原本设计的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范围由560.62平方千米增加到879.88平方千米,更加保证了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王安东在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进行鸟类观测。

山东东营又获金字招牌

生态保护迎来新的起点

“从我们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本身不是目的,在申遗的过程中,提高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水平是我更为看重的。”早在2018年,王安东就参与了盐城候鸟栖息地申遗工作,亲身体会到了申遗对整个城市氛围带来的变化。“围绕候鸟栖息地开展的保护、研究、利用形成了闭环,大量科研资源的投入、科研团队的入驻,一度让我心生羡慕。”

王安东认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遗成功,为山东省东营市带回了一个新的“金字招牌”。“它不仅仅是对山东东营生态奇观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山东人、东营人的环保精神和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肯定,世界自然遗产也会让更多人知道山东东营,来到东营,爱上东营,留在东营。这也是生态为山东东营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赋能!”

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也让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了新的起点,担负起了新的使命。“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将更好地做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王安东说,世界自然遗产有一项功能是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未来我们也希望在保护好这片生态沃土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生态的魅力。”王安东说。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社会影响评价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等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报批成果和生态保护修复等8项重点创建任务已先后完成。“我们期待着为山东东营再争取一个‘金字招牌’。”

尽管工作单位提供班车每天往返东营市区和自然保护区,但王安东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他有新的课题。进入5月,朱鹮进入繁殖季,作为朱鹮野化放飞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王安东异常忙碌。今年是朱鹮在黄河三角洲成功繁育的第一年,食物、气温、水质、风,甚至黄鼠狼,都影响着朱鹮的健康成长。他无比期待,这些美丽的“东方宝石”,能够再次翱翔黄河三角洲。

临近傍晚,同事陆续结束工作下班回家。但王安东不走,他夜里就住在这。目送记者离开的时候,王安东挨着芦苇丛,背倚夕阳,如同科研中心那栋白色的建筑物一样,他站在湿地深处。(黄三角早报记者 杨珂 段学虎 崔立慧 马瑞琳)

责任编辑:马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