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丨刺槐传入中国——外国人笔下的青岛系列(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2024-07-25 19:43:59
□董兴宝
刺槐,又称“洋槐”,这是在我国及青岛常见的植物,许多人对品尝槐花的记忆犹新。既然这种树木被称为“洋槐”,则应该是来源于国外,那么,它来源于哪个国家,又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刺槐,原产美国东部,17世纪传入欧洲及非洲;我国于18世纪末从欧洲引入青岛栽培,现全国各地广泛栽植。”这是我国最权威的植物典籍—《中国植物志》对刺槐的记载。《青岛史志》记载:“刺槐林,1898年后,德人首次从欧洲引入青岛,最初称洋槐”。
民国剧作家洪深在《留得青山在》一文中,也写到:青岛的树,不是原来有的.....,满山满谷凡是没有房屋的地方,就生长着的几十万株德国槐树,不是他们从他们的“父乡”移植来的么?
根据上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广泛种植的刺槐树,源于青岛。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外国人的笔下,是如何记录刺槐传入青岛、传入中国的呢?
护坡试种槐树
“由于缺乏能控制雨水从高处流失的森林,形成了许多深陷的山谷和山涧荒滩,它们为建筑工地的平整和街道的修筑带来了困难.....,打算有计划地在高处造林,并为此给总督配备了一名较高级别的林业官员,通过造林也将在几年后弥补对木材需求的明显不足。”
这是德占青岛时期的殖民当局——德国胶澳总督府编撰的《胶澳发展备忘录》1897年之前部分的记载。早在这之前,德国人经过周密地考察,已经意识到对当时计划占领的“胶州湾”而言,只有面对青岛海湾的南山坡才适于建设城市居住和贸易区,居民建筑群只能座落于当时的“青岛村”周围,村西可以布局商业和官员居住区。
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德国殖民当局必须通过植树护坡,才能保证城市建筑的安全。但客观地说,德国人在青岛植树造林并不完全是为了护坡,也是为了“弥补对木材需求”——我们在下文中会分析德国人如何使用槐树木材。
因此,德国人通过试种了中国原有植物、来自日本等地的树种,其中包括来自德国的“槐树”。
“用刺槐实施陡坡固土的办法大见成效。尽管1902年下了暴雨,刺槐的茂密根系仍很好地保护了沟坡;树木生长茂盛,显示了对水土气候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是1901年10月-1902年10月的《胶澳发展备忘录》的一段记载。
我们可以看出,短短3年时间,德国人已经在青岛试种成功了德国“槐树”,而且生长茂盛,到了1901年春,由德国种子长出的树苗,本年度的生长高度已超过3米,可谓“生长迅速”。
对于德国人选的这种刺槐做护坡,无疑是正确的,查询《中国植物志》表明,刺槐确实有“根系浅而发达,适应性强,为优良固沙保土树种”的特点。
对此,德国人《胶澳发展备忘录》中也有详细的描述:刺槐是一种极易生长的树种。用来自德国的种子繁育,在一般深土壤上两年后便长到5--6米高,也可在不良土壤中生长。
事实上,在如今的青岛浮山及更多山头上,面临干旱、土壤稀薄等不利因素,这种刺槐照样能适应和生长。但做事严谨的德国人也提醒,这种树木虽然有点很多,但这种树木很脆,不要种在西北侧,也就是说不能暴露在强西北风一侧,否则会折断。它的另一缺点是可能会被兔子咬坏——这说明当时青岛的一些山头野兔比较多。
刺槐的用途
除了做护坡的用途外,德国人还在《胶澳发展备忘录》“园林对刺槐的需求很大,以后若干年必须增加培育。”
事实上,在青岛早期的市政园林建设中,广泛开始种植这种刺槐。例如,德国人汉斯-马丁·辛茨编写的《青岛:德国殖民地之中国篇·1897-1914》引用了英国人F·帕默 M·克里格的《青岛(1898—1910)》一文,文中强调说:近年来在德国保护区内(指德占的青岛)成功地种植了许多外国树种和农作物。十分有利于庭院绿化的速生树种“洋槐”,既使在贫瘠的土壤里也生长良好。
德国人克里斯托夫·林德的著作《青岛开埠初期的建筑》中讲到:除了桤木和柳树外,刺槐、松树等也成为最重要的培育品种;刺槐亦被用在欧人区街道绿化中。早在街道绿化前,德国人就已在青岛周围的山丘顶上植树造林,改善了租借地的总体视觉印象。
通过德国人林德和英国人克里格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青岛,槐树不仅仅在山上植树造林,还大量用在城市园林和道路绿化中,这种树木可谓在青岛遍地开花。
虽然在青岛可以遍地种植刺槐,那么,这种刺槐树又是如何传入到全国各地的呢?答案就是德国人所说槐树的“对木材的需求”。
众所周知,德国人侵占胶州湾的目的,除将其作为海军港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即通过建设港口和修建胶济铁路,并且开发铁路沿线的煤矿,如坊子、博山煤矿等。在这些煤矿建设中,大量需要木材。
“公司对这种木材在矿山中的使用价值赞不绝口,并表示,哪怕总督府至少能满足其部分需要,也是极为感兴趣的,这比起只从日本购进要好得多。目前对木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每年约需20000立方。”这是1906年10月-1907年10月的《胶澳发展备忘录》中的一段记载,上述“公司”指德国的“山东铁路公司”,他们在煤矿建设中广泛使用了刺槐木,减少了从日本进口木材,降低了开矿的成本,自然是何乐而不为?
在城市园林建设和开矿工业需要的双重需求下,德国殖民地当局大力建设植物苗圃,积极培育刺槐苗木。
1907年的《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说,“在植物园和苗圃中新种了7.686公顷刺槐树,由于刺槐生长速度快,木材使用价值高,对土质及湿度要求不高,所以前来购买槐树者甚多,去年就几乎不能全部满足需要。”虽然殖民地当局大力培育苗木,但刺槐的种植,依然供不应求,而且槐树的“出口”成为当局不可低估的收入来源之一。
所谓的“出口”,并不是从青岛出口到国外,而且从殖民地青岛销售到国内其他地方。根据德国人的记载,当时的销售地主要是沈阳市郊、直隶的开平煤矿、山西井陉煤矿、天津的万国公司和山东铁路公司,这些地方大力开矿,自然也大量需求合适的工业木材。
在当时的青岛,不仅仅殖民地当局大力培育和种植刺槐,民间的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就如德国人所言:槐木在工业上的这一良好用途,就使槐树占据了首位,同时,由于当时的青岛十分缺乏燃料,所以那些以往被当成废物丢弃的碎柴也能获得好价钱,使那些从事此类经营的人有利可图。
从科普角度讲,刺槐树木的用途是什么呢?对此,《中国植物志》也有记载:材质硬重,抗腐耐磨,宜作枕木、车辆、建筑、矿柱等多种用材;生长快,萌芽力强,是速生薪炭林树种。可见,德国人用其做煤矿材料及做燃料,是完全符合刺槐树自身特点的。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殖民地当局和民众大力播种槐树种子、培育苗木,将其销售到全国各地,于是,刺槐树就从青岛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谈到槐树传入青岛及全国的话题,我们不得不提起曾在青岛定居直至去世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他是著名的汉学家,专修过植物学,他在1898年到达青岛。《胶澳发展备忘录》说“花之安博士最近汇集了部分租借地里生长的植物详细名单”。
遗憾的是:华之安虽然积极研究青岛的植物,但在一年之后的1899年就去世了,在他著名的文言文作品《自西徂东》中提到了“槐花”,他说到中国“酒之制造”是说有三种方法酿酒,其中之一是“麦菽发芽,略炒香之,得其香甜之气,加以洋槐花等物和匀,俟其澄定而取其清者,如西人所谓啤酒是也。”花之安笔下这种添加了“槐花”的酒,到底是一种什么酒,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
最后要说的是:随着园林技术的推广应用,更多的新“槐树”品种被培育出来。例如,枝叶皆为金色的“金枝槐”,称为颇受欢迎的彩叶植物。再如“龙爪槐”,以独特的造型,成为打造园林景观的树种。还有绽放红色花朵的刺槐,也颇受欢迎,只是这种槐花不能食用。
作者简介: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