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话青岛:舌尖上的24节气之大暑
时尚消费 | 2024-07-22 14:07:34
大众新闻客户端 陈源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与美食
民间常说“不时不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现代人提到“不时不食”,大多理解为这是古人的饮食之道,讲究饮食要遵循自然之道,即吃什么食物要应时令、按季节,等到食物自然生长成熟,最有滋有味的时候来食用。大暑时节也有一些与“吃”有关的趣味。
①食新
在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②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③吃凉粉
大暑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如吃凉性食物消暑。如广东很多地方都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所谓“吃仙草”中的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所以被誉为“仙草”。烧仙草有冷、热两种吃法。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则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④喝羊肉汤晒伏姜
不光吃凉,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比如,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山东不少地区的民众,比如枣庄,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又叫吃伏羊。
《食话青岛:舌尖上的 24 节气》之鑫复盛礼记酒店大暑菜谱
民以食为天,出于对青岛美食文化与二十四节气智慧的深度探索。半岛推出一档新栏目《食话青岛:舌尖上的 24 节气》,不同时节,不同青岛名店、名厨,带来不同菜品。
在大暑时节,《食话青岛:舌尖上的 24 节气》走进青岛鑫复盛礼记酒店,由大厨刘周文先生根据大暑的时令特点,为大家奉上海菜凉粉与羊肉汤两道时令美食。
本栏目将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深入挖掘青岛在每个节气中特有的美食风味。从清明的鲅鱼饺子,到芒种的肉沫海参,夏至的蛤蜊豆腐;从寒露的梭子蟹盛宴,到小寒的白灼大虾。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青岛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同领略青岛的美食风情,感受岁月流转中的美味记忆!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源)
责任编辑: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