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敏 黄睿思:地方叙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差异化路径

青年记者 |  2024-07-05 06:58:36 原创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作者:曾祥敏 黄睿思(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睿思: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7期 

导  读

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要重点依托国家战略定位与区位优势,打造独特IP;发挥本省和平台主体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一、引言:作为国际传播重要力量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全球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促进了内容生产的繁荣、提升了传播的便捷性。区域和城市传播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叙事载体,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实践空间。随着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重点化建设和规模化启动,多点开花、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传播立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

近年来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自2022年以来,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逐渐扩大建设,并结合各地特色有的放矢,在数量上发展迅速。2023年,十余家省级国际传播中心纷纷挂牌成立,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从中央到地方的矩阵式、立体化大外宣格局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轮廓初现[3]。目前,随着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持续深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步伐明显提速,并呈现下沉趋势,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正从省级向市级甚至县(区)级层面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部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借助平台优势,积极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建立合作关系,越发紧密地嵌入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中央媒体和各地广电集团逐渐加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形成多元主体的联动态势。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结合各自的地域特色,在质量上迅速升级,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既能够作为国家国际传播的组成部分、我国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又可以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形成独特的传播优势[4]。首先,相比于中央级媒体,地方传播主体熟悉本地,更能探测和把握本地文化语境中的亮点、热点和潜在爆点。同时,地方传播主体对于操作“小切口”选题具有天然的主动性、敏锐度和便利性。此外,地方传播主体在国际传播中往往容易形成更加明确的受众群体,传播更具接近性和有效性,到达率更高,这使得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国际传播战略体系中具备关键优势。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地方”常被用作构建对华叙事的重要落点,并将报道中的单一事件与更大的事件类别相联系,同时将与具体地区相关的事件与中国整体议题相联结[5]。作为解构欧美媒体对华叙事的重要载体,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直接关联到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因此,地方国际传播中心通过讲述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中国故事,可以丰富中国故事的内涵,对西方片面化的报道作出直接回应,向国际社会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依仗区位特点带来的主题优势、主体优势和受众优势[6],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讲好地方故事的同时,也在文化传播与输出、国际贸易与交流、地区发展合作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基本单位的区域和城市起到了区域传播纽带的作用,链接着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次的传播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区域和城市映射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中观层面来看,区域和城市传播也反映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成就与合作关系,涉及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区域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区域和城市传播展现着城市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间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城市形象。例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成果承载着我国的治理理念与发展成就。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五大城市群不同的城市气质、深厚底蕴、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色交相辉映,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成为聚焦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窗口。

然而,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国际传播文化壁垒、资源整合情况复杂等客观环境问题。同时,部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也长期存在人才欠缺、经营模式单一、过度依赖第三方资源、资源整合能力差、地方叙事能力弱等主体建设问题。《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2023)》和《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2023)》均指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与城市行政等级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此外,中国城市国际传播普遍存在影响力南北差异显著、国际主流媒体报道显示度整体不高、网络传播水平普遍较低、媒介形态较单一、叙事话语不丰富等问题。[7][8]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我国重要战略需求,需要确立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定位,加强面向媒体实践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有效构建起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体系。当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也在结合各地优势,突出特色,谋求差异化发展,并在建设中高度重视战略规划,紧密贴合国家对地方的战略定位,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在此种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定位和差异化传播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对1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访谈,进而探讨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情况。在样本选择上,笔者根据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7个区域,在每个区域选择1—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进行调查,受访者包括8名男性,5名女性,岗位类型覆盖管理岗、采编岗、运营岗(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地方特色与国家战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战略定位

经过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功能模块较为多样且高度集成。尽管名称各有不同,其战略定位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一)以在地化故事讲述为基点,阐释国家发展理念与成就。近年来,“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凝聚着国家发展的特色理念与突出成就。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这些发展理念的生动阐释与海外推广离不开一件件落实到地方发展、百姓生活的成功案例与具体故事。作为地方传播主体,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对当地情况更为熟悉,能够通过展示地方实践“解码”我国国家发展新理念、新成就,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成就。例如,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长城国际传播中心推出英文版融媒体产品《中国热词》,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全球关注的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等热门词汇和论述,通过特效、滤镜、动画等技术手段构建故事化传播场景,向外国受众进行科普化解读、趣味性演绎、直观化呈现。河南国际传播中心推出中英双语微纪录片《麦吾兰江的“心”事》,讲述河南医疗团队救助新疆先心病患儿的故事,以小切口讲述人间大爱,也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理念,是民族团结互助、共享强国建设的生动呈现。济南国际传播中心策划推出《新时代泉边故事》系列短视频,通过讲述小人物的小故事,以小见大,生动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济南落地实践带来的发展变化。

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理解新发展理念内涵、聚焦新发展格局着力点的基础上,梳理国家创新发展理念和地方典型案例经验,深刻阐释城市发展的整体成效、机遇挑战及其与国家发展理念的重要联结。

(二)服务国家重大主题外宣,助力国际舆论引导与斗争。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围绕国家重大纪念日、重要政策发布等事件、节点,策划、实施针对性强的重大主题外宣项目和活动,积极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展现国家立场和声音。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等资源,推出大量策划,展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成就。T03在访谈中提到,“在新闻报道上,我们着力探索,用地方实践解码国际传播路径”。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围绕“一带一路”地方实践打造国际传播路径。开展了“ChinaGansuShow”“大道丝路十年筑梦”“我在甘肃挺好的”“遗展非凡”等系列报道,带领受众见证千年丝路上的各国如何走向共同繁荣。T09同样指出,“我们通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热点话题,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报道和分析,为国际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考,从而扩大媒体自身的视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长江日报与武汉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推出《“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跨国传播行动,走进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的18个国家20余个项目的现场,现场讲述武汉“筑路人”造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的故事。

在全球化智媒化的传播格局下,地方传播是国际传播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国家重大主题外宣工作中,地方国际传播作品具有较为突出的地域性、贴近性、时代性和民间性等特点,不仅在主题选取、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交流平台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与创新,还巧妙运用地方特色资源,发挥区域国际传播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范例,也在国家重大主题外宣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家重大纪念日、重要政策发布等关键节点上,在涉华舆情监测、引导与斗争方面,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也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舆情应对机制,及时捕捉和分析涉华信息与负面舆情,注重国际舆论引导与斗争兼顾的国际传播方式,服务国家重大主题外宣工作与国际舆论斗争。T07在访谈中指出,近三年来,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推出《DIALOGUE|与世界对话》品牌专栏;在党代会、全国两会、进博会等海外关注中国窗口期的重要节点推出系列高端专访,引导海外意见领袖理性发声;立足财经特色,《FactCheck第一真相》英文专栏就海外关切的中国商业事实开展第一手的事实核查,积极反击海外抹黑唱空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有力开展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舆论斗争。

(三)讲好区域故事,传播多元区域形象。地方国际传播中心通过多种方式讲述区域故事、塑造区域形象,采取多样策略强化地方形象推广和数字品牌营销。首先,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积极推广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区品牌。四川国际传播中心通过《云在蓝天水在城》等中英双语创意短视频,成功塑造了立体的区域形象。这些作品不仅获得了国际认可,还在多个电影节上获得荣誉,有效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同时,四川还以视频传播为核心,打造“灵感中国”外宣旗舰视频品牌,面向全球“Z世代”群体,全面展示古蜀文化、旅游地理、川菜美食等多元内容,进一步擦亮四川的文化名片。甘肃国际传播中心通过重点项目和重大主题的报道,凸显地方特色,如“China Gansu Show”“大道丝路十年筑梦”等,这些主题不仅展示了甘肃的历史文化,也展示了其现代化发展。上海推出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SHANGHAI”,发挥技术优势,以数字化赋能国际传播,构建城市IP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创、共享、共赢模式,以上海精神、上海魅力诠释中国现代文明,开创具有全球影响力、中国特色、上海优势的城市形象传播新路径。

此外,部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还积极运用“他者”视角,从“外眼看世界”的角度,讲述外国人眼中的区域形象和发展成就。从内容生产来看,河南国际传播中心推出“老外奇豫记”系列微短剧,制作发布《洋学生学太极》《美国爷爷讲中国历史》等微短剧,传播量超过1亿次,通过生活在河南的外国友人的视角,成功展现了河南的魅力和活力。从人才布局来看,大量地方国际传播中心通过招募海外传播官等形式做好国际传播。T01在访谈中提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外籍人士的招募来自‘重庆女婿’,重庆城市对外籍人士居住生活有一定吸引力”,通过外籍人士的自述,呈现具象化的区域形象。

(四)提升地方国际影响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宣战略,还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提升地方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积极承担重大活动、国际展会的宣传报道服务工作,参与和报道地方举办的重大活动和国际展会,进一步提升地方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积极探索地方形象推广与全球化表达新进路。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多次举办或参与国家级外宣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国际赛事,如为中联部与中共上海市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特别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海分会场等国家级外宣活动制作国际版专题片,并提供媒体保障服务;2023年起,连续举办国际滑联大奖赛“上海超级杯”、承办美国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等中外交流活动。福建每年举办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IM两岸青年影展、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等国际性活动,促进海内外深度交流。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抓住大运会主场外宣契机,全面创新“Z世代”国际传播,做到“主角新、机制新、语态新”,讲好青春团结友谊故事,开创全球化表达新路。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拓展海外媒体朋友圈,形成多维传播流。T01、T02、T03、T05、T07等都提到其所在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积极与外国驻华机构、联合国办公室、外国媒体等建立联系,建立广泛合作,扩大“朋友圈”;发挥这些机构的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功能,做大“舆论圈”。如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在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生态文明建设、西洽会、智博会等报道中,多次在海外媒体通过线上活动、直播连线、内容提及等方式联动驻外使领馆、当地媒体、文化团体、亲华友华海外人士,共同打造传播合力,打造“外交使节+国际政要+KOL(关键意见领袖)/COL(文化意见领袖)+国际组织/国际名城”的多层次宽领域的朋友圈。

此外,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具有地方资讯集成生产与发布的功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可以整合地方新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形成系统化、多语种的资讯产品,服务国际传播,提供地方文化旅游、投资环境、政策优惠等信息,吸引国际游客和投资者。通过这样的差异化定位和案例扩写,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宣战略,还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提升地方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IP打造、特色化运营与机制创新: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依托国家战略定位驱动,打造独特IP。国家战略定位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根本依据。四川、海南、重庆、武汉等地的国际传播中心均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定位,结合自身地理、文化和经济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策略。这种战略驱动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激烈的国际传播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能有效服务国家整体发展大局,推动地方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各地国际传播中心之所以实现差异化发展,其根本在于将媒体发展路径与所属城市或区域的战略定位相统一。T02在访谈中提到,“紧紧围绕中心思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部署,服务地方外事发展”是其发展路径的核心。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依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的发展新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以“立足西南丝绸之路,服务四川开放战略”为定位,充分发挥本省作为“西南丝绸之路”起点、“西向北向经欧亚大陆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向通过北部湾出海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区位优势,落实“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重要要求。对于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而言,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更是自带流量的国际传播最大IP、“独家”资源,是对外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资源“富矿”和重要窗口。因此,做好海南自贸港的国际传播就是服务国家的国际传播重大战略,这一独特优势为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创新开展对外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实验平台。T01同样提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定位与发展路径“是跟重庆在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定位相一致的”。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将自身定位与发展路径和重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重大战略定位相结合,在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过程中,将国际传播与城市发展相融合,让对外宣传服务于对外开放,进而将城市叙事和陆海叙事作为对外话语叙事的核心。

基于围绕国家战略定位确定的发展方向,各地国际传播中心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传播策略,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强化国际传播品牌建设,打造属于自身的独特IP。

(二)立足本地优势,坚持本地化、特色化运营。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立足本地实际,聚焦要素禀赋,利用本地政策、资源、人脉、地缘、文化、技术等多重优势,找准自身发展路径,不断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从地缘优势方面来看,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立足其地理区位特点,借势打造辐射周边各国、海外华人华侨乃至全球的传播场景,根据相对聚焦准确的受众画像制定传播策略。例如,由于地处“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要聚焦南亚、中东、欧洲重点国家,围绕“家门口”“对象国”“全球华人”三条外宣主线,进行全球化内容供给、全球化技术协作、全球化资源配置、全球化能力布局,为四川经贸投资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文化优势方面,T02、T05、T08在访谈中均提到利用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IP和文化节目,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年轻态传播路径。如T02所在的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以三星堆、大熊猫、九寨沟等本地特色外宣资源为依托,创新话语表达形式,通过数字文博技术应用、游戏联动等方式,活化文化元素,吸引全球“Z世代”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T05在访谈中提到,文化和历史资源的深厚基础是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历史背景,例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侨乡文化以及与多个国家的历史联系,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独特的角度”。济南国际传播中心精准把握济南的人文特质,深度挖掘和整合济南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独特性和优势,形成具有鲜明济南特色的传播内容。

在运营优势方面,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能够盘活既有资源,凝聚组织合力,善于将既有优势转化为现有特色优势,形成强有力的国际传播态势。以上海为例,一方面,以东方卫视为代表,上海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业务历史较为悠久,人才队伍的实力较强、经验丰富,从舆论斗争到好感传播以及熟络海外朋友圈,有利于展开层次丰富的对外传播活动。另一方面,上海具有天然的“城市传播”与“对外传播”的融通优势,在财经、文化、体育、演艺等方面表现突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对外传播”属性。因此,在意识形态和去意识形态领域都具有发力点。在技术保障方面,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还依托台内自主研发的融媒生产系统Xnews和生成式人工智能Scube智媒魔方工具箱,打通各类新闻生产资源,并以AIGC赋能内容生产,实现视频智能剪辑、多语种视频翻译服务等功能。

在人脉优势方面,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依托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加强国际传播效能。以广西为例,广西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借助与东盟国家传统媒体的良好合作,联合制作与播出节目,在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开设《中国剧场》《中国动漫》栏目,并通过设立译制站、持续向外输送译制片、开展人文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动跨界国际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三)结合地方实际,创新生产运营体制机制。部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依据自身定位,在媒体资源协调、运营形式、采编流程、舆情分析等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变革创新,建立融合传播机制,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组织协同、内容生产与用户触达。

从再造生产流程方面来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对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进行调整,努力与国际接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构建“三外”生产流程:外向选题——利用海外舆情大数据工具,专业采编团队分析海外网民特点和对中国的关注热点,结合重庆及中国西部资源会商选题;外文原创——由具有海外生活、学习经历的采编人员或外籍专家直接生产外文产品;外专审核——由外籍语言专家审核文法,加强内容把关,实行“三审三校”。基于这样的生产流程,内容生产实行“出口定制”,促进内容生产流程与国际接轨。四川则向外拓展内容来源,以内容合作、海外转化、版权签约为模式,邀请“自媒体”、MCN机构等市场化主体入驻“灵感中国”内容生产平台,同时整合社会力量搭建拍客UGC平台,组建超过300人的“灵感中国”全球拍客团队。

从资源整合与协调方面来看,部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通过打通不同机构和生产线的运行流程进行资源共享与盘活。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与集团内新闻业务核心机构融媒体中心在机构运行方面实行双中心一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流程打通、人才复用、高效协同,持续深化“大屏与小屏、中文与英文、新闻与外宣”三个维度的融合生产传播机制,实现中外文两条生产线各类融合新闻产品的深度打通和纵向盘活,使中文端、电视端的优质内容源源不断供给并赋能英文端、海外端的传播和平台建设,实现“内外宣同步踏热点”。T04指出,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为加快构建与自由贸易港开放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强内外宣联动的机制创新,“在运营管理方面,不搞内宣外宣分家,国际传播不另立门户,坚持内宣外宣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内宣外宣高度协同,人力资源、内容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共享融通,在日常采编方面做到内宣外宣同谋划、同指挥、同部署、同调度、同传播”。

现有资源零散、整合存在困难是大部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存在的共性问题。目前,只有少数建设时间久、经验丰富、运营机制成熟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或内容生产机制,各地国际传播中心应逐步厘清自身资源与优势,通过形成建制化力量建设“轻量化”国际传播中心,避免重复生产与资源浪费,获得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水平专业人才匮乏。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规模不一,其核心采编人员一般有数十人,由于地方媒体过去积累的国际传播人才严重不足,往往需要充实一大批拥有海外学习生活经历、精通外语的优秀人才。由于各地国际传播中心整体经济实力较为薄弱,难以引进具有海外媒体运营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和外籍专家,团队的稳定性和吸引力都是问题,人才供给无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尽管受访者T07所属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在人员数量、语种、综合实力和视频生产数量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其仍感受到近年来国际传播专业人才招募存在困难,“近年来的绩效改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年轻人的获得感,但鉴于‘总盘子’没有提升,改革力度有限,同等水平的人才,仍无法在上海市场上获得优势。此外,外籍人才(包括外国专家)因政策和人力成本等问题,招募较为困难。疫情之后,海外人才流失较多,大家的困难都差不多”。

此外,近年来地方媒体还存在优秀人才流失问题。尽管部分国际传播中心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如向上争取项目、对外拓展合作、全球招募国际传播采编播和活动运营公关人才、与当地外国语学院合作引进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向央媒学习经验、招募海外传播官、以“外嘴”讲中国故事等,但人才缺乏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二)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作为自负盈亏的专业媒体机构,地方国际传播机构运营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其运营离不开宣传部等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难以实现经营上的突破。同时,国际传播平台的建设运营,从技术保障、内容生产到海外用户的运维,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但现实是,一方面没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与国内互联网新媒体运营不同的是,海外平台建设和内容建设立足国家战略、服务外宣工作,其本身缺少变现能力,导致从事国际传播的专业媒体机构生存艰难。T01指出,对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而言,举办大型活动和新闻中心搭建已成为中心最重要的经营支撑,“经营上的突破很难,缺乏财政资金的稳定投入,市区两级政府对国际传播的刚需还待培育。大型会展的新闻服务缩量,逼迫西部国际传播机构向服务产业出海、企业出海转型”。

(三)地方叙事易忽略国家整体国际传播视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运营方往往是当地报纸或广电媒体,运营人手有限,大量内容仅为本媒体中文内容的翻译与改写,从生产流程上并未考虑国际传播的需要,容易陷入“唯地方化”误区,真正的国际传播策划占比有待提高。此外,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方采取央地合作的模式,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度依赖第三方资源的现象。在许多市县级国际传播中心,自身人力资源与水平受限,只能靠国家级媒体的渠道和影响力开展国际传播,本质上是“借船出海”,对第三方平台形成高度依赖[9]。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传播内容。

六、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1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其功能定位、内容生产特点与机制、差异化发展路径以及现存问题。

研究发现,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定位主要体现在阐释国家发展理念、服务外宣工作、传播区域形象等方面。它们结合地方特色和全球视野,依托国家战略定位与区位优势,打造独特IP,发挥本省和平台主体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在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建设中,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讲述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中国故事,丰富中国故事的内涵,有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还承担着服务地方发展、提升地方国际影响力的任务,通过参与和报道地方举办的重大活动和国际展会,吸引外资和国际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此外,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高水平专业人才匮乏、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地方叙事容易忽视国际传播视野等问题。

综合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地方国际传播中心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挥地方特色,制定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宣战略,提升地方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传播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快新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批准号:22AZD07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

[2]张毓强,姬德强.“全球地方”视角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新格局[J].对外传播,2024(01):66-70.

[3]郭晓科,应志慧.释放地方活力: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J].对外传播,2024(03):18-22.

[4]赵启正.要高度重视区域形象报道在树立国家形象中的作用[J].中国记者,2000(10):16-18.

[5]黄敏,周迪.示例性与示例化:国际传播中区域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关联:基于国际媒体报道文本分析的概念化和操作化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01):103-125+128.

[6]周庆安,李慧韬.国际传播的地方实践与区域创新研究:以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为例[J].南方传媒研究,2023(06):9-14.

[7]孙妮亚.浙江大学发布2023年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EB/OL].(2023-11-26)[2024-06-01].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2175722hcvewkmdf.shtml.

[8]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海外网友都在关注哪些中国城市?337城海外网络传播力榜单发布![EB/OL].(2024-01-16)[2024-06-01].https://sjc.bnu.edu.cn/xwdt/xctt/1e5628cb69b44a4ab487025d2df4ee4f.html.

[9]郭毅.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难题与中小城市的战略选择[J].对外传播,2024(03):23-27.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曾祥敏,黄睿思:地方叙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差异化路径[J].青年记者,2024(07):18-25.

责任编辑:范君